中國新創科技公司小鵬科技(Xpeng Robotics)近日發布全新一代人形女機械人「IRON」,憑著幾可亂真的外觀與流暢動作,引爆全網熱議。網民直呼「像真人假扮」,令中國仿生技術的擬真程度再度成為焦點。然而在市場一片驚嘆聲中,一個更現實的問題也浮現——除了「扮人」,這位女機械人到底有什麼實際用途?
據Yahoo財經報道,根據小鵬科技介紹,IRON的研發目標是展現自然、穩定、極似真人的行走姿態。她搭載了自主研發的「Turing AI」晶片,運算能力高達每秒3,000萬億次,可處理約30億個AI參數;全身擁有60個關節、200個自由度,並增設「腳尖被動自由度」讓步伐更自然。仿生肌肉與紡織皮膚技術讓IRON在動作與觸感上更接近人類,同時具備語音對話、視覺理解及即時決策功能,能模擬人類的語氣與情緒。
小鵬科技預測,人形機械人市場在未來10至20年內規模可達20萬億美元,甚至超過電動車市場一倍,全球或將出現超過2億部人形機械人。該消息公布後,小鵬股價逆市上漲逾5%,反映投資者對AI機械人題材的熱情。
官方表示,IRON的首批應用將集中於服務領域,取代傳統的博物館導賞員、汽車銷售員與「導巡員」等崗位。所謂「導巡員」主要在內地交通樞紐或景區負責人流疏導與秩序維持,類似香港港鐵的前線職員。小鵬團隊強調,這些崗位具備高重複性與固定互動流程,正是機械人可逐步取代人類的典型場景。
高科技人偶還是新勞動力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最初也曾嘗試將機械人導入工業用途,但因維修成本高、環境複雜,轉而瞄準商業與服務領域。未來若技術成熟,IRON有望進入藝術展覽、車展、商場接待、大堂管理等場合,甚至成為品牌形象代言的新載體。
然而,市場的熱情並不能掩蓋現實問題。機械人能否在實際工作中承受長時間運作?面對人流擁擠的地鐵環境,是否具備足夠的避障與抗撞能力?又是否能像人類員工一樣靈活處理突發狀況?目前IRON的速度、續航及反應靈敏度仍未公開,而行業內如杭州宇樹科技等競爭對手,已推出能奔跑、格鬥甚至參與救援的產品,顯示各家廠商在「人形機械人應用場景」上方向分歧。
從宏觀層面看,IRON的問世象徵中國AI仿生技術跨入新階段,也讓「服務型機械人」概念再度升溫。儘管當前更多是技術展示與資本熱炒,但其背後的市場意義不容忽視:當AI結合仿生工程,人類社會正逐步迎來「第二個勞動力時代」。
然而,若機械人只能模仿人類外形與部分行為,而未能在智慧決策與情感互動上真正取代人類,它仍只是展示舞台上的「高科技人偶」。小鵬IRON的誕生,既是技術突破的象徵,也是一道新時代命題——當機械人越像人類,我們該如何定義「人」的價值?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