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18日晚公布2025年第三季業績,當季收入為1,131.2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22.3%,略低於LSEG 分析師預期的1,165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則大增80.9%至113.11億元,明顯高於市場預計的103億元。公司強調,汽車與AI等創新業務在本季 首次實現單季盈利,成為推動整體利潤走高的重要動力。
小米汽車及AI相關創新業務錄得7億元經營收益,實現單季扭虧。 (網絡圖片)
第三季,小米汽車及AI相關創新業務錄得7億元經營收益,上季仍虧損5億元,單季轉盈的關鍵在於小米汽車收入強勁——三季度該業務收入達283億元,按年暴增191.8%,按季亦成長37.4%。小米預計,本周內即可完成 全年 35萬輛交付目標,成為繼理想後,又一家年銷量站上該水準的中國新勢力車企。
今年前三季,小米汽車累計交付26.6萬輛;第三季單季交付10.88 萬輛,較第二季的8.13萬輛明顯攀升,而 10月單月交付量更突破4萬輛。平均售價(ASP)亦隨SU7 Ultra 的交付而走高,由第二季的25.37萬元 上升至第三季的 26.01 萬元,按季增2.5%。
不過,小米汽車與AI等創新業務的毛利率在本季錄得25.5%,按季回落0.9個百分點。儘管如此,該毛利率仍屬行業前列。作為比較,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在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率為28.7%,全年毛利率26.15%;比亞迪2024 年整體毛利率約 19.44%,特斯拉汽車業務毛利率約18.4%。
明年形式「非常有挑戰」
小米總裁盧偉冰坦言,2026年行業形勢「非常有挑戰」,主要因購置稅補貼將在明年起減半,小米預期明年毛利率將面臨一定壓力。公司上月宣布跨年購置稅補貼政策,11月底前鎖單的用戶可獲最高1.5萬元補貼,以對沖政策變動帶來的影響。
小米汽車近來亦捲入輿論風波。11月中旬,成都一宗事故造成駕駛者死亡,警方指其涉嫌酒駕。小米證實涉事車輛為小米汽車,但對事故細節尚未進一步回應;創辦人雷軍亦在微博強調SU7的安全設計理念,為市場疑慮降溫。
手機業務方面,小米第三季收入460億元,按年下降3.2%,在集團總營收中的比重降至40.6%。全球出貨量為4,330萬部,按年小幅增長4.6%,但平均售價(ASP)跌至1,062.8元,主要因海外市場佔比提高,高端機銷量占比提升僅能部分抵消ASP下行。手機毛利率降至11.1%,為近兩年低位。
手機內存成本顯著上升
盧偉冰表示,手機內存成本出現顯著上升,第四季壓力「非常明顯」,明年壓力更大,推動公司將今年出貨目標由1.75億部下調至1.7億部。他指,本輪內存漲價周期由 AI 需求推動,將持續至 2027 年新增產能釋放前,產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小米已與主要供應商簽署 2026 年採購協議,以確保供貨。
盧偉冰形容內存成本上行帶來「雙重壓力」:其一是手機零售價需調升,可能抑制整體市場;其二是廠商需自行消化部分成本,壓縮毛利。他強調,小米將透過「高端化」來提升承壓能力,因內存漲價對各價位段的絕對成本影響相同,高端機更具消化能力。
在大家電領域,小米表現分化。第三季大家電業務收入按年減15.7%,主要因內地市場補貼退坡、競爭加劇所致;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則增至276億元,按年增5.6%。小米智能家電工廠一期於10月投產,投資總額逾25億元,年產能可達700 萬套,預計明年開始大量生產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