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拉瓦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最新理論成果,指出微小的磁波「磁子」(magnons)能在材料內部產生可偵測的電信號,為結合磁性與電性的新型運算架構奠定基礎,有望打造更高速且低能耗的次世代晶片。
磁性源自電子的自旋,當自旋方向集體排列時便形成磁場。研究負責人、多提教授(Matthew Doty)形容,自旋之間宛如以彈簧相連,一個自旋偏轉便會牽動整個系統,使磁子在材料中傳遞訊號。相較於現行以電子移動傳遞資訊、容易產生熱能耗散的晶片,磁子利用自旋方向變化即可運算,能量損失更低。
團隊聚焦於反鐵磁材料,其自旋呈上下交替排列,可讓磁子以兆赫茲頻率移動,比一般鐵磁材料更快千倍,但其相反自旋也讓磁子的偵測與控制極為困難。博士後研究員杜光(D. Quang To)利用電腦模擬時意外發現,磁子的移動竟能產生電極化訊號,提供全新檢測途徑。
研究亦探討溫度差對磁子運動的影響,以及磁子的軌道角動量如何左右其傳輸特性。團隊目前正進行實驗驗證,並計畫研究磁子與光的互動,以利用光的軌道角動量引導磁子運動,進一步推動超高速、節能運算技術的實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