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文書》列世界記憶名錄

歷史古鏡 照出濠江滄桑遺寶
01/11/2017
74410
收藏
分享
歷史古鏡 照出濠江滄桑遺寶
歷史古鏡 照出濠江滄桑遺寶
歷史古鏡 照出濠江滄桑遺寶
歷史古鏡 照出濠江滄桑遺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2年啟動一項名為《世界記憶名錄》(Memoryof the World Programme)的文獻保護項目,旨在讓世人不要忘記一些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這項創舉被譽為是一面世界歷史的鏡子,而這面鏡子前天(上月30日)不偏不倚地照到東方一個只有3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澳門。

澳門雖小,惟400多年的文化底蘊不可小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天發布消息,由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和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聯合申報的《漢文文書》(《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 ── 1886)》),正式成功列入國際級別的《世界記憶名錄》。

《漢文文書》記錄了300多年前澳門議事會理事官與清政府及葡國的往來文書,是研究澳門歷史及中外關係史的第一手資料。 (社文司司長辦公室圖片)

《漢文文書》是中國清朝與葡萄牙雙方的公務往來文書,澳門當年作為清朝對外的「窗口」,一契約一信箚,莫不反映當時澳門的社會狀況,亦同時可窺見西方國家與中國交往的細節,是研究澳門歷史及中外關係史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由1,500多件中文文書原件、五冊澳葡議事會葡文譯四小包零散文件合共3,600份檔案文書組成的《漢文文書》,19世紀末從澳門流落至葡萄牙,現存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至於當年為何流落至萬里以外的葡萄牙,則又是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然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今年9月19日飛抵葡萄牙,與葡萄牙文化部部長文德思就文化領域上多個合作項目會晤期間,雙方就《漢文文書》2016年成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委員會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互致道賀。有見勢頭良好,雙方決定再次聯名申報《漢文文書》檔案匯集列入國際級別的《世界記憶名錄》,結果讓人欣喜,前天即傳來報捷佳音。

社文司司長譚俊榮今年9月在葡萄牙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館長,商討《漢文文書》的修復及申請《世界記憶名錄》等事宜。 (社文司司長辦公室圖片)

中外關係史的瑰寶

在這之前,中國已有十份檔案成功申請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包括南京大屠殺檔案、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如今澳門申請成功,殊不簡單。

《漢文文書》在不諳中文的西方人眼中,可能只是一堆沒用的古舊廢紙,但對於研究中外關係史的學者而言,則是一份難得至極的文獻遺產。

簡單而言,《漢文文書》是清代的官私中文文書,主要形成於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大概清乾隆至道光末期,但文書紀錄的檔案顯示是1693至1886年,即清康熙中期至光緒後期的文書紀錄。

小港口大樞紐

《漢文文書》主體是澳門同知、香山知縣及縣丞等地方官員在行使中國對澳門管治權的過程中,與澳門議事會理事官之間文書往來所形成的地方衙門檔案。

澳門其時雖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惟檔案的遣詞用字,亦看到清政府對澳門擁有領土和統治主權的威權地位,尤其對澳葡當局管治範圍作出規定和限制,檔案還看到澳葡當局給清政府關於各方面問題的呈稟和覆件,更有反映當時澳門的社會狀況、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和商業貿易所產生的各種賬目、信箚、契約、合同等,這些文書雖不是有趣的文檔,卻是清葡雙方往來的重要文書紀錄。

由於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一個重要港口,亦是中國對外貿易和交往的樞紐口岸,通過航運和其他交往聯繫著英、法、美、瑞典、荷蘭、丹麥、西班牙、日本、朝鮮、越南、文萊、菲律賓等諸國,成為洋船聚散之處,更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

20多年默默耕耘

這些檔案與澳門檔案館館藏的澳門議事會(即市政廳)檔案有著密切關係,是研究澳門歷史及中外關係史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澳門文化局歷史檔案館(現為澳門檔案館)1989年從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以縮微膠卷形式複製回這批中文檔案,1990年起對該批中文檔案進行編目工作,1997年出版中文版及葡文版《漢文文書》目錄,1999年及2000年澳門基金會亦先後彙編出版了該批中文文書和葡文譯件。

兩地政府現正合作開展《漢文文書》的修復及數碼化工作,並預計於2018年在澳門及葡萄牙舉行展覽及講座,以及為《漢文文書》申報成功發行紀念郵票。

防止集體記憶的喪失

《世界記憶名錄》分為世界、地區、國家三級,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確認而納入的文獻遺產專案,文獻遺產反映了語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可說是一面歷史鏡子,同時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記憶,如果不去保存就會逐漸消失,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世界記憶計劃,防止集體記憶的喪失,並呼籲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和館藏文獻。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