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關注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
11/04/2018
26176
收藏
分享
多關注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
多關注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

一對父子同住多年,最後因小故爭執釀成弑父案,令人唏噓,但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家人、鄰居、友人、社會服務機構,應多關懷精神健康患者,協助他們擴大社交,融入社會,社工、醫療以至政府有關部門,應強化社區支援網絡,除面向精神康復者外,更要著重患者家人支援,消除類似悲劇。

事件中,死者生前曾接受精神科治療,其家庭在1998 年至2007 年期間曾獲社會工作局提供經濟援助長達九年,社工局於2011 年向有關家庭提供諮詢服務,及後未再接獲其他方面的求助,但其後的七年,再沒有人跟進其康復情況,事件反映金錢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關懷更重要。

死者兒子沒有接受精神病治療紀錄,但五年前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工作,平日行為怪異,鮮與他人交往,宅在家中打機,典型具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沒人關懷與開解,兩父子困在屋內常因生活小事爭執,沒有家人、朋友或社工調解、疏導,終至發生悲劇。

澳門回歸後經濟急速發展,居民生活步伐隨之加快,但壓力亦上升,生活空間壓迫,面對來自家庭、工作、社交等壓力,容易產生精神亞健康,情緒病和精神病在社區漸趨普遍,更有年輕化趨勢。

社會對精神病缺乏認識,不少人對病患存在害怕與恐懼,不僅鮮有援手,助其融入社會,更採敬而遠之態度,令病患者不敢主動求醫,形成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延誤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但無助病情改善或復康,更可能使病情惡化,導致發生悲劇。

澳門明愛日前指出,現時大學生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比例較高,包括生活不規律、功課壓力太大,導致出現不少情緒問題,家人要及早發現跟進,相信現時仍有不少隱蔽性精神健康問題個案,亦可能有患者自身都未必發現存在症狀,需要時間觀察。

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士對精神病存在誤解及歧視,以致患者在尋找工作及融入社會造成障礙,在社區生活亦不容易,雖然政府及民間社團均致力推廣有關精神健康訊息,但很多病者及其家人,不欲鄰里知悉家中有成員有精神健康問題,不但沒加以關懷與照顧,甚至疏離,以致患者多封閉在自我空間。

要紓解社區精神健康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協作,多加關懷與照顧,協助他們就業、參與日常社交活動,融入社會,營造和諧生活社區,有助患者康復。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