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恐襲

只是單純的報復嗎?
23/03/2016
29548
收藏
分享
只是單純的報復嗎?
只是單純的報復嗎?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機場以及市內地鐵站於當地時間先後發生多次爆炸,造成嚴重傷亡。該國警方於上周五,在布魯塞爾生擒巴黎連環恐襲主犯阿布德薩拉姆。內政部長早前曾表示,當局正提高戒備,以防有關人等報復,惟暫未知今次襲擊是否與阿布德薩拉姆被捕有關,但幾乎所有評論都鎖定施襲者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究竟是次爆炸案是否只是單純的報復行動?如果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恐襲,IS又為何會看上這個以啤酒、朱古力聞名的小國?

「比利時為甚麼和恐怖襲擊糾葛頗深」,成了比利時當地民眾最關心的話題。自從去年11月法國巴黎發生大型恐襲,法國警方對極端分子的大規模搜捕行動中,曾經認定幕後主謀可能是比利時籍極端分子阿巴伍德,他是IS其中一個小組領導人,曾藏身於布魯塞爾的莫倫比克區(Molenbeek),而部分參與巴黎自殺式襲擊的極端分子也是住在此地。

莫倫比克與許多恐怖分子及襲擊事件有牽扯,連比利時總理米歇爾(Charles Michel)都承認:「這是我們放任和疏忽的結果,現在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大意埋單。」比利時並沒有成功將其65萬穆斯林人口融入本國文化,事實上其國家文化亦一分為二。比利時北鄰荷蘭,南部則與法國接壤,擁有650 萬人口的荷蘭語區和擁有450 萬人口的法語區各佔比利時南北兩邊,而布魯塞爾則處於法語區的「勢力範圍」。政客們給了這兩個「競爭對手」一定的政治自治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但同樣造成了管理混亂,法律機構間的語言障礙也成為問題。複雜而不連貫的國家政權結構,阻礙了其與恐怖主義的抗衡。

另外,權力機構的責任不明確性也讓警方無法跨地區行動,在缺乏和鄰國交涉協同辦案的司法機構的情況下,犯罪分子大可以利用歐洲的邊境開放政策逃之夭夭——而這也是為甚麼比利時會如此受到恐怖分子的青睞。而在比利時,寬鬆的槍械政策讓購買武器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米迪區(Midi)這個和莫倫貝爾相近的街區,更是罪犯們尋找非法槍械的寶庫,這亦加深莫倫貝爾成為比利時甚至是歐洲最為著名的「聖戰分子聚集地」的因由。

布魯塞爾擁有100 萬人口,卻有19個不同的行政區和六個警方轄區,這讓協同工作舉步維艱。過多的警力分屬讓警方無法有效地集中警力對付極端分子,再加上大量移民與難民大量湧入,極端主義才能夠獲得大量招兵買馬、隱藏身份的屏障。

要說是次恐襲是單純的報復行動,比利時卻是擁有近乎完美的因素讓極端主義組織得以蓬勃發展,別忘記比利時的地理位置處於英、法、德、意的中心點。今次恐襲所敲響的警號,對這些歐洲大國來說,絕對不能以「只是人家的事情」而掉以輕心。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