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葡百年交流

《漢文文書》展覽 細訴澳門清朝故事
24/07/2018
20134
收藏
分享
《漢文文書》展覽 細訴澳門清朝故事
《漢文文書》展覽 細訴澳門清朝故事
《漢文文書》展覽 細訴澳門清朝故事
《漢文文書》展覽 細訴澳門清朝故事

文化局主辦的首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亮點活動之一、由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的「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正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文化局特別邀請中山大學中外關係史教授章文欽,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研究員金國平,葡萄牙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出席展覽專題講座,向大眾深入介紹《漢文文書》的文獻意義以及對檔案的保護及數碼化工作。

葡萄牙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

獨特的中葡關係歷史檔案匯集《漢文文書》正式名稱為《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1886)》,是澳門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歷史來源更完整檔案匯集的其中一個。稱為《文書》是由於檔案上均有蓋章,有3,600多份檔案,約1,500份中文文書,五冊澳葡議事會與中方官員交流的葡文譯本和四小包記錄澳門日常生活的零散文件,是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清代澳門地方檔案文獻,見證濠江200年歷史。

《漢文文書》由1,500多件中文文書原件、五冊澳葡議事會葡文譯本和四小包零散文件合共3,600份檔案文書組成,見證濠江200年歷史。 (陳宇東攝)

中山大學中外關係史教授章文欽在展覽講座上表示,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藏《漢文文書》主要形成於18世紀中葉以迄19世紀中葉,其主體是清代中國官員在管治澳門過程中,與澳葡當局之間文書來往而形成的檔案。這批檔案中反映當時澳門的社會狀況、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和商業貿易,反映當時澳門在世界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及作用。章文欽教授稱,這批檔案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對中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兩國間歷史的重要印證。

中山大學中外關係史教授 章文欽

中西結合 跨越古今

章文欽教授又介紹在《漢文文書》中所記載的這200年歷史中,其中一位重要的畫家、詩人吳漁山(1632-1718,明朝遺民,清初名畫家,信奉天主教)。1681年,吳漁山跟隨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us Couplet, 1623 年-1693年,17世紀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到澳門三巴堂(今大三巴牌坊的位置)學道,攻讀拉丁語、哲學和神學課程,其後又專注於「天樂詩」,即圍繞天主教教義的詩詞,並在澳門寫下較為人所熟悉的詩集《三巴集》。章文欽教授指出,吳漁山修道的地點在澳門,是當時中國向西方開放的唯一窗口,他在詩作中所記錄下的西方事件,是從澳門西洋人的裝束、禮節、生計到生活情趣、宗敎節日,留下一幅幅優美的西洋風格畫。這樣以中國古詩的文學形式來描寫西方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動反映,也是澳門文化史的難得資料。

葡萄牙書籍、檔案館及圖書館總局局長拉薩爾達介紹了《漢文文書》檔案的保護及數碼化的進程,拉薩爾達表示,這批檔案明確反映當年在華洋共處環境下的共時性和歷時性互動,從政治行政利益到日常生活變遷,他又認為最重要的是檔案所記所叙能充分反映和展示出對話的精神、合作的意願和克服障礙的能力;讓澳門在歷史進程中,認清和維護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文化遺產和角色。

《漢文文書》為申報《世界記憶名錄》,更名為《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 —1886)》,由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及澳門檔案館聯合申報,2017年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正式載入《世界記憶名錄》。「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展期至下(8)月7日,再移師澳門檔案館舉行,展期由下(8)月21日至12月7日。

「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展期至12月,分兩階段在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及澳門檔案館舉行。 (陳宇東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