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關稅措施近一年

特朗普得到甚麼?
26/02/2019
35938
收藏
分享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特朗普得到甚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昨日終於鬆口,押後原定3月1日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調高關稅的期限。(美聯社圖片)

「美國人由美國治理,我們拒絕全球主義思想,擁抱愛國主義信條」,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這個信奉多邊主義的殿堂裡如此說,在特朗普眼中,美國並不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才是,而信奉單邊主義維護公平貿易,是守護美國利益唯一的辦法。

對於中美貿易,特朗普認為中國長久以來佔盡美國便宜,中美貿易逆差達到「失控的地步」(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對美貿易順差3,233億美元,擴大17.2%);大量知識產權被盜,數額可達「千百億美元」,受到「不公平貿易」影響,美國60,000間工廠倒閉,至少600萬工作機會流失,因此必須對中國採取關稅措施。特朗普宣稱,透過對中國產品徵收額外關稅,將能夠縮減貿易逆差、充盈國庫收入,同時也能增加就業機會,然而貿易戰至今已接近一年,事情真的如同特朗普所預想的嗎?中美兩國經濟又受到怎樣的衝擊呢?

去年3月1日,特朗普宣布對進口鋼鐵和鋁徵收額外關稅;7月6日,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9月24日, 再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並定於今年1月1日上調至25%,隨著中美恢復貿易談判,調升關稅的期限不斷往後展延。美國的每一次關稅措施都受到中國的相應反擊。

從鋼鋁關稅開始,貿易戰爆發已近一年,回看特朗普最初設定的三個「好處」,如今似乎都沒有達標。

115%關稅收入用來補貼美國農民

事實上,關稅措施雖然對產品的原產地產生壓力,但只要美國國內需求仍存在,直接懲罰的便是進口中國產品的美國進口商與美國消費者。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發表的統計指出,關稅措施並非產生特朗普所說的「數十億美元湧入國庫」,根據統計去年全年美國進口商為了美國自己課徵的關稅,要付出至少84億美元,而這些關稅收入並未停留在國庫裡。由於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美國政府花費近百億美元用於補貼這些憤怒的農民,相當於去年115%的關稅收入。若算上特朗普為刺激經濟推出的減稅措施,美國國庫事實上更加空虛。

搶出口效應 對美貿易順差再創新高

在貿易逆差的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美貿易順差達到3,233.2億美元,同比增加17.2%,較2017 年10%的增速更加明顯,也創下2006年以來新高。若只看關稅效應發酵的時期,也就是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的數據,關稅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產生了顯著的衝擊。

據海關總署公布資料,去年11月中國自美進口減少25%,為106億美元,是連續三個月減少,對美出口則反增加10%,為462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355億美元,創下單月對美順差新高,同比增長28%;至12月則進出口皆有所下滑,但對美出口僅下滑4%,進口卻下滑36%,自美進口的降幅創下1993年1月以後最大。若以人民幣計算,1月對美出口增加1.9%,自美進口下滑38.6%。沒有縮小的跡象。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助理教授、加拿大高等研究所副研究員賈瑞雪(上圖)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在貿易戰背景下受關稅措施衝擊,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卻能繼續擴大,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是貿易戰爆發的時間點, 中美企業爭取搶在關稅上調前將貨物出口至美國,產生「搶出口效應」, 其次則是美國去年經濟需求強勁,2018 年預期3% 的GDP 增速可以反映這種現象,這兩個因素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

關稅措施令美國製造業承受二次衝擊

至於在製造工作機會上,雖然美國去年整體失業率一度降至3.7%,創49年以來最低,但關稅措施為美國工人帶來了更高的不確定性,首先,鋼鋁關稅加上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美國許多製造業要遭受二次衝擊。美國媒體報道,原本就承受需求衰退影響的美國汽車業,在去年底出現裁員潮,去年10月,福特汽車裁員2.4萬人,11月通用汽車裁員1.47萬人,關閉全球七家工廠。一項研究估計,受關稅措施衝擊,美國汽車銷售可能因此減產200萬輛,隨之流失的工作機會多達71.5萬個,對美國GDP的衝擊恐達620億美元。市場人士預測,全球汽車業將迎來寒冬。

特朗普將關稅當作衝破貿易壁壘的神兵利器,除了對付中國之外也對付日本、歐盟等其他國家,然而關稅是把雙刃劍,特朗普必須評估每一次的勝利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從短期結果來看,特朗普顯然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值得一問的是,他究竟是為了保護國內企業而將關稅本身視為目的,還是當作達成其他目標的手段呢?

中美談判獲實質進展特朗普推遲上調對華關稅

加時到四天的中美第七輪經貿高級別磋商,於美東時間周日在華盛頓結束。鑑於談判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及匯率等方面的具體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美國總統特朗普終於鬆口,押後原定3月1 日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調高關稅的期限,令市場鬆一口氣。特朗普也提到若再有進展,他將會與習近平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見面,敲定最終的貿易協議。而未來一至兩周可能會有非常大的消息公布。

根據《環球時報》政論微信公號「陶然筆記」的描述,在四天超長時間博弈中,中美談判團隊錙銖必較,通宵達旦討價還價,為節省時間,午飯都是吃漢堡、飲可樂。昨日上午談判結束後,新華社發布一則短稿,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連發兩條推特。

根據新華社的表述,在本輪談判中,雙方進一步落實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圍繞「協定文本」開展談判。具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分析稱,這有別於第六輪僅稱「認真落實」,改為更明確的「進一步落實」,因此基本上可以肯定談判已接近尾聲。同時,雙方已經在討論「協議文本」,最後出爐的將是「協議」不是「備忘錄」。

「若有變故 美大豆爛在倉庫」

其次,中美雙方的表述都提到,雙方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以及匯率等方面的具體問題上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不過,就未有提及具體細節。

「牛彈琴」分析稱, 既然取得重大突破,那就為最終協議創造條件。但若最終再出現變故,那所有成果又是一風吹,「美國大豆,那對不起,肯定還得爛在美國倉庫裡」。

不排除再談一兩次

再次,新華社的通稿中指出,雙方將按照兩國元首指示做好下一步工作。特朗普也在推特上表示,如果雙方談判取得更多進展,計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與舉行峰會。

「牛彈琴」的分析指出,雙方都沒有說是否要進行下一輪磋商,「當然,也不排除再談一兩次」。分析又稱,這次談判關係重大,必須向雙方最高領導人匯報,「一些最棘手的問題,可能還要他們來定奪」。接下來的兩國元首會晤,中美可能將簽署最終的貿易協定,「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協議,一次歷史性的會晤」。

談判愈來愈艱難關鍵

文章最後表示,談判是妥協的藝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 我們一定要清楚,甚麼是我們的核心國家利益和長遠利益」。

對於本輪中美貿易談判的前景,新華社昨日亦發表評論稱,愈到最後階段愈關鍵、愈艱難,不排除可能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中國要對中美經貿摩擦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要有清醒的認知。

傷敵一千 自損八百 貿易戰增添兩國經濟不確定性

隨著貿易戰的推進,考驗的是兩國的基本實力及對自身實力的認知。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1,303.7億美元,自中國進口5,056億美元,雙方在貿易量上不成等比,相對的關稅的操作空間也有顯著差異。隨著「搶出口效應」逐漸消失,貿易戰真正的影響恐怕會超出預期。

從數據上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2月與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兩個月跌破50%的榮枯線,來到49.4%,創下34個月以來新低,1月雖有所回升,仍是低於榮枯線的49.5%,內外需求的疲弱正在增加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

中國汽車銷量28年首下滑

去年中國GDP增速為6.6%,創下1990年以來新低紀錄,貨物與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至-8.6%,除了體現貿易情況的不確定性,也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有關。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內需導向。而家庭消費則是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性增長的要素,然而今年農曆春節的零售業支出增長只有8.5%,日本野村證券指出,這是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汽車銷量方面,去年汽車總銷量2,808.1萬輛,同比下降2.8%,這是自1990年以來,28年首次出現下滑,其中1月汽車總銷量較同期下跌15.8%,創下七年來最大跌幅。

雖然汽車銷量的下滑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稅費補貼被削減是其中之一,但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也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全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是四年來首次突破2%。中國經濟在整體承受下行壓力時再遭受貿易戰衝擊,去年底傳出多家企業裁員的消息。日本媒體報道,自2018年10 月以來,富士康iPhone組裝廠裁員50,000人;招聘網站前程無憂4-9月的招聘廣告條數由285萬條驟減至83萬條;瑞士銀行調查顯示,訪問的200家出口導向製造業中,有63%已受貿易戰影響,其中四分一開始裁員。企業縮招、裁員的跡象漸漸浮現。

與此同時,中國居民債務負擔也在持續增加,央行資料顯示,中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由2004 年的1,253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9月的8.23萬億元人民幣,成長近66倍。此外,去年第三季末,全國信用卡發卡量6.59億張,同比增速19.38%,而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的總額則達到880.98億元人民幣。債務水平上升,也是令消費者不願消費的因素之一。如果當局藉由放寬信貸來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或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另一方面,美國的經濟表現也受到許多非貿易戰因素影響,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聯邦政府停擺給美國經濟造成11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30億美元是永久性損失,隨著貿易戰的推進,肇因於鋼鋁關稅,原材料價格上升,中國市場的需求減弱,許多企業遭受財務打擊。

國家商業經濟協會1 月發布的調查顯示,由於特朗普的貿易政策,36% 的製造商已經抬高價格,27% 推遲投資,許多商業團體已經呼籲政府,對中國採取對抗性更小的政策。

儘管去年受惠於減稅利好,美國經濟表現強勁,去年全年失業率維持在低點,並於去年9月與11月創下3.6%的49年最低水平,然而邁入2019年,1月份失業率上升至4%,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消費者信心指數上。根據密歇根大學發布的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2018 年全年平均指數維98.367,12月為98.3,至今年1月卻大幅降至90.7,不但遠遠低於市場預期的97,也創下特朗普上任以來新低。

需求減弱 資金外流專家:最大損失在外國投資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歐洲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赫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貿易戰導致了報復性關稅,增加中國製造業的不確定性,尤其對中小型企業的外貿需求產生壓力,關稅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上的部分企業,轉移至其他國家,尤其會轉移到關稅較低的國家,也可能導致資金外流。而由於新訂單不斷減少,美國製造商也開始遭受衝擊,預期增長疲弱。

赫雷羅認為,貿易戰已極大地增加了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推遲投資決定,當中造成的最大損失可能在於外國投資,投資者將暫時採取觀望態度。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都會因為價格上漲或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而間接遭受產品出口需求減弱的影響,對外貿易也會因為保護主義的大環境而受衝擊。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