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Sir尋台秘境遊

探索台南古老鹽田欣賞醉人黃昏
16/07/2020
12348
收藏
分享

「井仔腳瓦盤鹽田」入口處。

參觀鹽田的小學生也來體驗製鹽過程。

園區鹽田工人示範產鹽過程。

醉人的黃昏,照耀著整遍鹽田。

古Sir雖然不是台灣在地人,但對台灣充滿獨特情懷。每年都會以不同的形式環台,每一次環台總會帶來不同的體驗。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論古今,鹽在人們生活中都不可或缺。沒有鹽,即使是美味佳餚,也會失去味道。

究竟鹽是如何製成?從書本或網路上可以找到有關曬鹽的知識和過程等相關資料;但現今的都市社會也很難體驗傳統曬鹽的工序。但在台灣南部,有一個地方可以親身體驗曬鹽工序,加深認識上一輩曬鹽工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之餘,也可以欣賞鹽田醉人黃昏的景色。位於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井仔腳瓦盤鹽田」原本為日治時期的「瀨東鹽場」,但因洪水肆虐而二次遷移,自1818年設立於北門後不再移位,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平埔族的製鹽技術不佳,鹽的品質苦澀,於是推行改革製鹽方法,但後期因人力成本過高,已在2002年結束了300多年的曬鹽業,原本遍布的鹽田也因此荒廢。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了延續曬鹽產業的文化,經過一番努力後,「井仔腳瓦盤鹽田」重新回到北門的海岸邊。

鹽田稱為「井仔腳」是因為這裡原是荒漠的海灘,因在沙灘中有一小沙丘,沙丘旁有地下水湧出形成井的樣子,因而得名「井仔腳」。至於「瓦盤鹽田」的由來是早期鹽民為避免粗鹽和土壤相黏,將破裂的瓦盤碎片以人工拼貼手法,鋪設在鹽田結晶池上,和泥土隔離,方便採收為更潔淨的粗鹽,馬賽克成為鹽鄉獨特的人文景觀。因此來踏在鹽田仔細瞧腳下的瓦盤鹽田,其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非常特殊。

活化鹽田作保育景點

現在的鹽田已轉型為教學及保育基地,遊人除可欣賞鹽田的風景之餘,也可以親身體驗製鹽過程。值得一提是這鹽田還有一個吸引之處,就是黃昏照耀鹽田景色特別吸引,「鹹蛋黃」照耀整遍鹽田,加上昏黃色的天空襯托,構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怪不得黃昏時會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捕捉迷人的美景。還有一個溫馨小提示,若要到鹽田參觀,最佳的時間是夏天的黃昏,一方面可以欣賞迷人黃昏美景,另一方面,這時段的太陽沒有那麼猛烈。

聽在地鄉民所述,鹽田過去曾養活許多家庭,生活也總算過得不錯,但隨著曬鹽這傳統工序日漸式微,加上許多年輕一輩往都市謀生發展,以及其他因素,鹽田漸漸失去了功能。現在的鹽田重新復活,讓在地老鄉民能緬懷昔日鹽田生活之餘,透過體驗及教學,新生代可進一步認識過去產鹽的鄉民生活。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專欄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