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艾灸溫經通絡

提升身體機能補陽氣
04/01/2021
13159
收藏
分享

現時較流行的「動氣灸法」,指透過中醫師的專業手法於患處上移動艾條,可改善集中於熏某一穴位而造成的上火現象。

艾灸是燃燒艾葉以熏灼皮膚表面的一種中醫療法,透過刺激穴道助溫經通絡兼驅寒排濕,促新陳代謝,在冬天艾灸能改善因寒冷引致的血氣不暢、感冒及各種痛症,全方位增強免疫力,同時符合「補藏陽氣」的養生原則。(文:徐璐 圖:互聯網)

據《香港博愛中醫健康資訊》表示,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了艾灸可增加紅血球和白血球等免疫細胞數量,以及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等,同時調節臟腑功能。有臨床觀察發現,艾灸「足三里」穴位可有效提高T細胞的數量,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及改善症狀。治療時,一般將點燃的艾條放置在離穴位兩至三公分的距離,進行熏灼約10至15分鐘,使局部保持溫熱感。

艾灸三大穴位保健

大椎穴為「諸陽之會」,艾灸可有效抵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大椎穴

位於稍微低頭,後頸最突出的骨節下方凹陷處,約與肩膊平齊。除感冒外,艾灸此穴對鼻敏感、頸椎病等均有益處,助提升身體陽氣。

艾灸中脘穴有助改善腹瀉與便秘等脾胃不適情況,還可調節六腑功能。

中脘穴

簡單取穴約肚臍正中線上,約橫豎四隻手指長度。

合谷穴作為「止痛大穴」,常艾灸不但能緩解頭痛與牙痛等多種痛症,亦可遠離眼睛疲勞、中風及高血壓等問題。

合谷穴

合谷穴在食指與拇指交匯的虎口位。

在家自行艾灸,要把艾條放置在離穴位兩至三公分的距離,太接近皮膚則容易灼傷。

冬天多艾灸腳板底的「湧泉穴」,有助驅寒及補腎氣。

艾草加熱水泡腳同樣可祛濕趕冬天小毛病。

燥熱體質不宜進行

台灣有中醫師指出,艾灸一般適宜虛寒或寒濕體質,如常手腳冰冷及肚屙等人士,白天進行更佳,但須避開正午與過餓、過飽及疲勞等情況,若晚上建議在睡前兩小時進行,重要器官附近和肌肉淺薄處不宜施灸。現時市面上有許多插電式艾灸器,方便之餘可免傳統熏焗後的濃烈味道。

燥熱體質或陰虛內熱者等都不宜艾灸,月經期間、孕婦及高血壓、皮膚病患者更是大忌!有感冒發燒、喉嚨痛、損傷發炎等症狀亦不可,謹記先透過專業中醫師辨症診治,確認體質適合才嘗試。

知多D

艾絨、艾油與艾餅功效

艾絨——經艾葉反覆搓曬、篩選等多重天然加工完成,亦是製作艾條及灸法中的主要材料,點燃後熏穴道可舒筋活血與祛寒止痛等。

艾油——由天然艾葉萃取,稀釋後取適量搽在穴道或患處上可鎮咳化痰、抗菌消炎與防皮膚痕癢等,一般搭配艾灸使用效果更佳。

艾餅——如餅乾狀,一般有兩至三孔設計,主要用作電子艾灸儀器配套,功效與艾絨相同。

艾葉療法沿用2,000年

艾葉用於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民間認為燃燒艾葉的煙有防病及抗瘟疫作用,醫籍《靈樞經》、《五十二病方》以及東晉時期的葛洪《肘後備急方》均有記載,同時亦為婦科良藥,古代產婦在產後特定日子以艾葉沐浴,以便調整氣血或濕疹感染等。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專欄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