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常因一句「玩笑」

家長需多聆聽子女聲音
09/08/2019
22714
收藏
分享
家長需多聆聽子女聲音

聖公會社工認為被欺凌者往往有社交問題,欺凌或因「玩笑」而起。 (張庚睿攝)

就校園欺凌問題,聖公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朱乃彤及洪婉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欺凌問題多由開玩笑而起,其後才慢慢引申成更嚴重的欺凌事件。

朱乃彤稱,校園欺凌的成因是學校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不同的相處過程中或會出現不理解的情況;她又指不少被欺凌同學往往本身都有一些社交問題,不善於言辭表達,欺凌別人的同學初時未必是直接欺凌,只是一些開玩笑或「改花名」等,而被欺凌同學亦未能意識到要求助,或是未能告知對方自己不喜歡被改花名等,才慢慢便會引申成較嚴重的欺凌事件。

朱乃彤稱,當發現校園欺凌個案時,第一步是先與相關學生進行對話了解狀況,繼而再向其身邊系統,如同學、朋友等作進一步了解;同時亦需要與老師溝通,再從中作出協調,從而向學生提供正確教育,當需要時亦會聯絡家長,與家長共同協助,為欺凌或被欺凌者提供支援;而更嚴重或會為他們提供一些補救性跟進工作,甚至會尋求社區不同的資源去跟進個案。

洪婉婷指出,大部分家長都非常疼愛自己小朋友,但家長很喜歡問「點解」,往住因太快問「點解」,以致令被欺凌的同學質疑家長是否真的關心自己,從而不想去與家長溝通和接觸。因此當輔導人員與家長合作時,會先提醒他們勿先急著問「點解」,而是先聽取小朋友如何看待事件,了解他們的感受、情緒等。

朱乃彤補充,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都會害怕被家長知情而受責怪或懲罰,並且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認為家長不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害怕自己沒有解釋的權利及時間,其實學生很期望自己的情況能被人理解,所以她認為家長應多一點耐性,並呼籲如在社會上或校內見到任何認為已經是過了火的玩笑,以及一些已傷害了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責任伸出援手。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