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遺產
04/01/2021
20970
收藏
分享
2020年的遺產
2020年的遺產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有些人常說,等到疫苗出現就好了,等到疫情過去就正常了,但很多跡象顯示,疫情帶來的改變將是永久的、徹底的,疫後世界是一個無法回到過去的世界,大到全球治理,小到生活工作,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將不再那麼「正常」。

從武漢頒布封城令開始,全球化世界裡的人們再次意識到邊界的觸感,出行、社交、出入境都有了距離,一方面這是對全球化不設防的一次檢討,另一方面又體認到新冠疫情大流行需要全球合作來應對,儘管全球經濟社會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解決方案仍需要在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繫中找到。新冠疫情並不是讓全球化不見了,而是讓全球化改良了,物理邊界的存在反而凸顯了全球聯繫的重要,促進了多邊主義的復興。

疫情還凸顯了經濟結構上的缺陷。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所說,澳門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在疫下更顯著。防疫失能的香港,2020年GDP收縮幅度約在5%到6%之間,防疫成功的本澳,卻要衰退60.9%。特區政府發展經濟適度多元,也到了需要檢討策略的時刻。

新冠疫情使人們更加清楚看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的缺陷。疫情對底層人民造成更大的生命財產衝擊。我們看見街上有更多申請失業補助的人,卻也看見企業高管HomeOffice一整年還能累積更多身家。媒體報道中抗疫前線的「無名英雄」,其實是擔心失業的逼不得已。相較於拯救失業者,政府更傾向於拯救企業。世界上許多所謂發達國家,其實對底層人民的呼喊無能為力。

疫情也改變了企業的聘僱模式。「零工經濟」與「共享員工」成為熱詞,一些失業者或自行創業,或成為自僱者,也有「半失業者」開始兼差送外賣、開網約車。愈來愈多的自由工作者令「零工經濟」發展出更多想像。UberEatJustEat等配送企業已開始尋找既不聘為僱員又能給予更多保障的新模式。如Uber在意大利與右翼工會達成協議,將為配送員提供時薪、裝備與保險,以及集體談判權。

無論是對本澳或世界,2020年都是揭露問題的一年,綜觀歷史,大災難的出現通常也伴隨著大改革。人們對於民主、自由、經濟模式與氣候的想法,將會在2021年催生出更多的改變。我們需要找到新的社會治理模式,需要重新理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理解邊界、經濟、流通的意義,與此同時,保障弱勢、平衡市場、公平分配、社會公義仍是不變的追求。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