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深圳建高階晶片廠

擴大自主半導體版圖
05/05/2025
5505
收藏
分享
擴大自主半導體版圖

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實施制裁背景下,華為正加速建立自主半導體供應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該公司正在深圳建設一條先進晶片生產線,目標是降低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進一步實現高端晶片的國產化。

報道引述多位知情人士消息,並經記者實地調查確認,華為是深圳龍華觀瀾地區三座新建晶片工廠背後的關鍵推動者。衛星圖像顯示,這些工廠自2022年動工以來進展迅速,建築風格一致,體現出集團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野心。

其中一座工廠由華為直接營運,將用於生產其自研的7納米智能手機晶片以及昇騰(Ascend)AI處理器,這也是華為首次嘗試自主製造高端晶片。知情人士稱,這代表華為正試圖打通人工智能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晶圓製造設備、晶片設計與模型訓練等。晶片研究機構SemiAnalysis創辦人帕特爾指出:「我們從未見過有哪家公司試圖主導整條AI供應鏈,華為正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推進這一進程。」

觀瀾地區另外兩座工廠分別由初創企業新凱來(SiCarrier)與昇維旭(SwaySure)負責營運,前者從事半導體製造設備開發,後者則專注於儲存晶片生產。儘管華為公開否認與這兩家公司有關聯,但業內人士表示,華為實際上透過資金協助、技術轉讓與人員支援,與這些企業關係密切。

積極投資關鍵技術

報道指出,華為參與的項目正試圖替代包括英偉達(Nvidia)、阿斯麥(ASML)、SK海力士及台積電等國際巨頭的關鍵技術。自2019年起,華為遭美國政府多輪出口管制打擊,無法取得先進設備與技術。此後,華為加大半導體研發投入,其行動也與中國官方力推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大方向相一致。

華為在深圳以外地區也有擴張動作,據悉已在上海、寧波及青島投資建廠。業界人士指出,這些投資專案多數由表面上獨立運作的企業推動,但華為透過非直接方式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持,讓這些企業能獲得國家基金的注資,並在成長到一定規模後,與華為切割表面聯繫,進一步避免外部審查與政治風險。

展現科技自主決心

觀瀾當地居民與業界消息指出,新凱來與昇維旭所使用的廠地屬於華為,儘管華為對外否認關聯。報道稱,華為向這些初創企業派出管理與技術團隊,協助資金募集與技術研發。一位接近華為的知情人士表示:「這種合作模式讓國家資金更有信心投資,從而不需稀釋華為自身的股權結構。」

儘管華為在晶片設計領域具備實力,但外界對其進軍半導體製造領域仍持觀望態度。分析人士指出,相較於台積電與阿斯麥等國際晶圓代工與設備製造巨頭,華為在生產環節的經驗仍相對有限。

一位晶片投資人直言:「這確實是一個受到國家大力支持的龐大項目,但中國也有許多耕耘數十年的競爭者,至今仍無法與ASML和台積電匹敵。」

儘管如此,華為的行動無疑展現其在人工智能與半導體自主化上的堅定決心,並為中國打造完整的國內高端晶片產業鏈鋪路。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