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每逢內地長假期,如五一黃金周及十一國慶,吸引大量內地遊客湧入。根據澳門治安警察局統計, 2025年五一假期總入境旅客達85萬人次,彰顯旅遊業的強勁勢頭。然而,澳門面積僅33平方公里,旅遊承載力有限,長假期帶來的人潮不僅對城市基礎設施構成挑戰,更影響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何在旅遊熱潮與居民幸福感之間尋求平衡,成為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議題。
內地長假期數量有限,導致集中出行現象,五一及國慶期間,澳門各大景點如大三巴、議事亭前地人滿為患,交通擁堵、公共設施壓力倍增。近年內地遊客多以自由行形式到訪,傾向大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劇交通負荷。與此同時,澳門的公眾假期較內地少,許多居民在長假期仍需上班或上課,卻因遊客激增而面臨公共資源爭奪。過去五一假期,居民普遍反映難以搭乘巴士通勤,日常生活節奏受阻。若此矛盾未能妥善化解,可能削弱居民對旅遊業的認同與支持。
為有效舒緩旅遊承載力壓力,特區政府可採取多項創新措施。首先,參考坊間建議,於長假期開設從口岸至熱門景點及景點間的專線巴士,實現旅客與居民交通需求的有效分流,同時提升遊客出行便利性。氹仔舊城區行人專區的成功經驗亦可推廣至其他旅遊熱點,優化人流管理。此外,澳門可深化與橫琴的合作,利用其廣闊空間及多元旅遊資源分流遊客。例如,可開發橫琴的主題樂園及自然生態區,吸引自由行旅客及居民出行,減輕澳門的旅遊壓力。
澳門是一個以旅遊業為主的小地方,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澳門的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五者應相輔相成,而非顧此失彼。面對旅客人數屢創新高的挑戰,特區政府需重新審視旅遊承載力問題,制定前瞻性政策,確保經濟成長與居民幸福感的雙贏局面。
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講師 澳門區域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 蘇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