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閣天后殿前的玻璃神龕內,陳列著一艘三桅紅漆木舟,船身僅三尺卻機關精巧——檀香木雕的八名水手能轉動船舵,蠶絲帆可隨風調節角度,船底更暗藏磁石指南針。這艘按明代「大眼雞」商船縮制的小神舟,相傳是媽祖娘娘渡海來澳時附靈的聖物。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前三天,廟祝必於黎明時分舉行「放舟儀式」,十二名赤腳漁夫扛著神舟踏過媽閣廟前三百級石階,沿途撒落混著香灰的糯米驅邪。當神舟觸及海水那刻,值理會長便高呼「順風相送」,目送載滿金箔元寶的小船漂向十字門水道。奇蹟總在兩日後誕辰前夕上演——無論當日潮汐多洶湧,神舟必準時泊回廟前淺灘,船艙供奉的紅龜粿竟帶著露水,彷彿剛經歷遠航。這項延續兩百年的傳統,卻在1965年被一艘挪威貨輪打破。外籍水手誤將漂流的神舟當成古董撈走,從此真品消失無蹤。「利涉大川」語出《易經》需卦,原是周文王占卜黃河險渡所得吉兆,自鄭和下西洋後漸成航海者精神圖騰。古人常因渡江涉海而求神問卜,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人們借用這個吉卦,把平安渡江涉海的願望寄于此。
媽閣廟神舟圖案。(澳門記憶官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