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的氹仔海域狂風惡浪終年不息,漁船出海十有八九翻覆,漁民苦不堪言。某個暴雨夜裡,老漁民林阿福夢見北方天際裂開一道金光,北帝玄天上帝腳踏龜蛇、手持七星劍踏浪而來,聲如洪鐘指點道:「海岸東南三百步處埋有鎮海靈石,刻符立廟可保平安。」次日他召集村民按夢境方位挖掘,果真在沙灘下三尺挖出一塊形似巨龜的玄武岩,石面天然浮現波浪紋路,宛如神工雕鑿。眾人以硃砂混雄雞血在石上刻下「鎮海平安」四字,將此石立於北帝廟前香案之下,當夜狂風驟停、海面如鏡。更奇的是,此後每逢颱風逼近,石面便滲出鹹水珠,漁民見狀即速返港,再未發生船難。這塊「鎮海石」自此成為聖物,漁民出海前必以榕葉沾酒擦拭石面祈求順遂,廟中至今留存光緒二十三年立的鐵券,銘刻著百餘艘因靈石警示而避過海難的船名。時至今日,石面符咒雖已斑駁,但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辰,仍有老漁民帶著孫輩觸摸石上紋路,講述當年神龜馱石鎮海的傳說,孩童總能在石縫間找到幾粒晶瑩海鹽,老人便笑稱:「這是北帝爺留給我們的壓驚糖。」
北帝廟。(旅遊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