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陰霾與全球供應鏈重構之下,內地跨境電商企業正大舉招募來自東南亞、日韓、歐美等地的外籍網絡主播,借助他們的語言與文化優勢,突破市場壁壘,深化全球布局。這股熱潮正改寫「中國製造」的行銷模式,也為「出海」企業注入新動能。
這些外籍主播以母語直播推銷中國商品,成為品牌與當地消費者之間的文化橋樑。在直播間中,多語種交錯不斷,不同市場匹配不同產品。以越南市場為例,疫情後有跨境電商企業於雲南邊境河口縣設立直播基地,聘請年輕越南女主播銷售國產家具、日用品、食品與化妝品,主打如完美日記、珂拉琪、滋色等新興品牌。月薪可達8,000元人民幣,遠高於越南本地平均薪資,引發眾多當地年輕人踴躍加入。
據了解,這些主播不僅接受系統化培訓,更學習中文與直播銷售技巧,將原本娛樂性強的秀場直播轉向技能導向的電商推廣。業界觀察指,這種模式讓品牌不再僅依靠傳統營銷與平台導流,而是透過人格化信任連結,實現更高的轉化率與復購率。
外國面孔或外國觀眾信任
除東南亞外,歐美市場的直播策略亦在升級。例如杭州某科技公司旗下20名外籍主播中,不乏具專業背景者,如來自津巴布韋的Bati,能以流利英文與工程術語介紹鋰電池、儲能設備等中國工業產品。他認為,「專業讓觀眾信任你,才會為『中國製造』買單」。
隨著經驗積累,企業開始針對不同市場進行精準選品。歐洲偏好地毯、輕奢家品,美洲聚焦電子產品與新能源車配件,東南亞則鍾愛美容保健與日常用品。統計顯示,某企業透過馬來西亞主播進行本地語言推廣後,訂單轉化率提升四成,退貨率降低18%。
受中美貿易政策波動影響,許多企業改採「海外倉直發」策略,藉由巴西與墨西哥主播宣傳,令清關效率從15天下降至3天。另有房車配件商在澳洲借助本地主播,即使面對高達145%的關稅上調,單日訂單仍突破百萬。甚至有企業透過直播觀察越南家庭對新型家裝需求的反應,帶動該類出口增長219%。
這股外籍主播潮也催生新職業鏈條。內地部分職業院校已開設「跨境電商主播專班」,畢業生月薪均值達2.3萬元人民幣,並同步帶動多語客服、海外倉營運等新興崗位發展。
法國市場商機增150%
業界與媒體普遍認為,外籍主播不僅是銷售員,更是文化中介與信任背書,正在重構全球電商的語言體系與傳播邏輯。央視援引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指,今年歐洲市場整體商機增幅達86%,法國高達150%,意大利與英國也接近五成;亞太、拉美等新興市場同樣強勁增長。
面對全球貿易環境變局,企業愈來愈倚重以文化為介面的行銷策略。內媒分析指出,透過外籍主播能有效克服語言與文化隔閡,實現品牌再定位、消費信任強化與市場通道穩固化,是從「渠道出海」走向「生態出海」的關鍵一步。然而,報導也提醒企業仍需注意文化適應性訓練、主播管理分級、稅務合規等挑戰,建議建立完善考核與風險應對機制,確保全球擴張步伐穩健可持續。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