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即將於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屆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將開放法幣穩定幣發行牌照的申請。隨著條例落地,穩定幣議題持續升溫,熱度也延燒至資本市場,非銀金融與計算機板塊均受惠走強。據業內人士透露,此輪發牌預計名額稀少,可能僅為個位數,惟目前已有40多家企業準備提交申請,律所接到的諮詢數量更達數十宗,競爭空前激烈。香港穩定幣法例將於8月1日生效,多家內地機構有意申牌。 (AI生成圖片)
據《第一財經》報道,除了已官宣進入賽道的京東幣鏈、渣打-安擬-HKT聯合體及圓幣科技等,大量中國頭部金融與科技公司正緊鑼密鼓備戰申請。不少企業已啟動區塊鏈及合規人才的招聘,以爭奪難得的首發優勢。
Cobo支付業務負責人左常柏(Alex Zuo)表示,香港穩定幣牌照的稀缺性和含金量極高,競爭者多為資金實力與合規能力兼備的龍頭機構,中小型企業則難以跨越門檻。「很多中小企業甚至不具備遞交資格,目前多停留在市值管理或短期炒作層面,真正有實力參與者鳳毛麟角。」
從業者指出,穩定幣牌照的需求集中於兩類企業:其一為從事跨境支付的業者,因應上下游客戶對穩定幣結算需求,希望與錢包、承兌商及交易平台建立穩定合作關係,推動業務上鏈;其二為有志自主發行與流通穩定幣的大型互聯網平台。近年,這類公司對於發幣與搭建錢包系統的興趣顯著增強。
多數公司實際操作能力不足
然而,市場火熱也帶來泡沫。部分企業並未真正投入相關研發或建立技術基礎,僅以公告、投資人簡報為手段吸引短期市場關注。左常柏指出:「不少公司半年內從未涉足該領域,如今僅憑一紙公告試圖提振市值,實際操作能力不足。」
從Web2到Web3的轉型對於傳統企業而言,仍有不少技術與思維上的斷層。例如,傳統支付機構對鏈上操作、Gas費概念與私鑰管理等環節的理解與實踐能力普遍不足。左常柏認為,要讓這類企業低門檻進入Web3,需要通過“鏈抽象”技術,實現用戶端對底層鏈的無感化操作,使其如同使用傳統支付API一般便捷。
穩定幣應用的實質推進,更仰賴於Fin(金融)、Tech(科技)、Crypto(加密技術)三者之間的融合。金融面臨合規與風控壓力;科技部門需支撐產品接入區塊鏈技術;而Crypto則面對利潤萎縮壓力,穩定幣單純作為兌換工具的利潤率已從千分之四降至萬分之五以下,未來需拓展資產管理與增值業務,尋求更多商業模式。
儘管穩定幣概念火熱,業界也呼籲勿對其影響過度誇大。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喬依德表示,穩定幣本質上仍依賴主權貨幣掛鉤,屬於法定貨幣的數位延伸,並無顛覆傳統貨幣體系的能力。
尚未對主權貨幣帶來根本挑戰
國際清算銀行(BIS)亦指出,穩定幣普遍缺乏單一性、彈性與完整性,不具備作為全球貨幣核心的特性。穩定幣雖將帶來跨境支付便利,推動法幣在數字化場景下的使用頻率,但仍遠未構成對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主權貨幣體系的根本挑戰。
實際上,穩定幣跨境支付的綜合成本仍不低。有研究指出,綜合「換匯手續費」「鏈上轉帳成本」「KYC/AML成本」「幣本位波動」及「兌換回法幣的滑點」等多項因素後,穩定幣跨境轉帳的真實總成本往往接近0.8%至1%,與傳統通道相比未必具有明顯優勢。
至於近日熱議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喬依德認為,目前仍處於預期與構想階段,未有明確政策規劃。但若未來推進,應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從離岸市場先行,如依託香港試點、建設與國際接軌的離岸金融體系;二是明確支付工具定位,特別適用於內地—香港間的區域合作與跨境清算;三是實事求是,穩定幣不應被過度拔高,應結合實際需求與使用場景推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