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媒體揭露,內地部分餐飲商家疑似對堂食與外賣採取「雙標」策略——同樣價格、同款食物,外賣卻可能使用較差原料,如「堂食用鮮肉、外賣用凍肉」、「堂食用新米、外賣用陳米」,引發消費者不滿與質疑。對此,多地記者深入調查餐飲現場,探究縮水現象背後原因,並訪問業界人士與法律專家,反映業界壓力與監管空白問題。
部分消費者反映,外賣與堂食口味、品質明顯不同。杭州林先生表示曾點燒烤外賣發現商家用低價護心肉代替烤油邊。另一位消費者則稱,堂食的拿鐵使用鮮奶,外賣則口感「像換了牛奶」。而實地走訪的餐飲店多否認系統性「雙標」,指稱高峰時段忙碌、人手不足,不可能設置「兩條生產線」。有餐廳甚至強調,外賣包裝更費工、更講究保溫,製程甚至更嚴格。
然而,也有商家坦言,迫於市場競爭與外賣平台高額抽成壓力,不排除部分同行偷工減料以維持利潤。一位炸雞店老闆指出,曾經參加外賣平台補貼活動後每單淨利僅剩1元;咖啡業者更指出,實收金額常不足以覆蓋原材料成本。
調查同時發現,除了用料問題,「外賣縮水」與「價格不一致」亦為常見爭議。消費者指出,麻辣燙點兩元土豆片卻只得一片,紅燒小排堂食約15塊,外賣僅剩10塊。同款披薩店內售價69元,外賣卻要76元,再加上打包費與運費,價格顯著拉高。商戶直言,外賣平台抽成逾兩成,加上推廣補貼、人工與租金,只能以量換利,或轉嫁成本至消費者。
「雙標」行為屬灰色地帶
在監管層面,目前依據《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要求外賣與實體店餐食品質安全一致,但該規定主要著眼於防範變質、有害食品,對「食材等級不同」、「份量不足」等消費者關注的「雙標」行為,仍屬法律灰區,加上舉證困難,使得許多消費者即使察覺縮水,也只能選擇忍讓或接受小額補償。
中國法學會消保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是化解爭議的關鍵。建議商家應主動標示外賣與堂食食材與分量差異,讓消費者明確選擇。他並建議推廣「明廚亮灶」,設置攝影設備供消費者即時查看後廚操作,提高透明度。
多位業界人士呼籲建立平台、商家與政府三方共治機制,加強抽檢與舉報獎勵制度,落實風險監控。同時,行業協會如中國烹飪協會已發出倡議,呼籲外賣平台停止「內卷式」價格戰,減少惡性競爭,讓商家有空間重視品質與誠信經營。
專家強調,外賣不是堂食的簡單延伸,而是需獨立對待的新商業形態。隨著數字經濟發展,亟須構建相應的監管標準體系,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商家活得健康,推動餐飲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