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傳播風險持續上升。衛生局昨(12)日公布,截至10月11日,本澳共錄得32例基孔肯雅熱病例,以及18例登革熱病例。另外,過去兩周,基孔肯雅熱的風險地點達40個,主要集中在澳門舊區一帶,包括下環、海傍、大三巴、關閘一帶,且都是旅客較多的地區,而登革熱的風險地點亦有14 個。衛生局提醒,雖然現時本地病例仍為散發性,但考慮到鄰近地區情況和人員流動,本澳「雙熱」傳入及傳播風險仍持續提升,呼籲全民做好防蚊措施。鑒於本澳「 雙熱 」傳入及傳播風險持續提升,當局加強對高風險區域的滅蚊工作。(市政署資料圖片)
衛生局舉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新聞發佈會。(衛生局圖片)
衛生局昨(12)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現時本澳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流行情況和防控措施。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自7月底本澳出現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以來,截至10月11日本澳錄得32例基孔肯雅熱病例,其中24例是輸入性,八例是本地感染。結合鄰近地區情況和人員流動,本澳基孔肯雅熱輸入風險持續存在,加上近日本澳天氣仍然炎熱和多雨,更適合白紋伊蚊孳生。10月11日出現兩個本地病例,本澳傳播風險上升。現時本地病例仍為散發性,尚未出現聚集性。
他強調,因應本澳雙熱傳播風險提升,衛生局將協同各政府部門加強監督轄下機構和場所落實積水清理與化學滅蚊工作,同時也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居民防蚊滅蚊的知識和能力。此外,當本澳需要進行區域性和全澳性滅蚊工作時,希望居民可以配合政府進行室內外同步滅蚊及再次檢視家居環境防蚊設備是否足夠,例如是否已設置紗窗紗門,如家居環境較多蚊患,建議十天內準備好蚊香、滅蚊噴霧等用品。
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介紹,本澳目前錄得32宗基孔肯雅熱病例,當中八例為本地個案、24例為輸入個案。當局留意到超過五成病例為50歲以上人士。八例本地個案中,三例為退休及無業人士、四例屬戶外工作人員。24例輸入個案中,22例來自廣東,菲律賓、斯里蘭卡各有一例。另外,廣東省通報有41例個案發病期間曾來澳。
基孔肯雅熱風險地點旅客較多
過去兩周,基孔肯雅熱的風險地點達40個,集中在澳門舊區一帶,包括下環、海傍、大三巴、關閘一帶,且都是旅客較多的地區。
登革熱方面,至前(11)日有18例,包括一例本地個案、17例輸入個案。全部個案中,八例一型、三例二型、四例三型、兩例四型,另一例未分到類型。輸入個案來自廣東省,以及菲律賓、越南、泰國、巴西、美洲、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另接獲廣東省通知有八例個案發病期間曾來澳。過去兩周,登革熱個案有14個風險地點,但較為分散。
梁亦好強調,「雙熱」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傳播,不會人傳人,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蚊患。蚊子的生命周期絕大部分時間在水中,只要沒有積水,就易於清除,強調清除積水及清洗積水容器十分關鍵。
六名感染「雙熱」患者仍住院
曾潭飛醫務主任及田亞坤主治醫生分別介紹了仁伯爵綜合醫院雙熱患者治療的情況及居民應注意事項等。截至10月12日為止,因「雙熱」現正於仁伯爵綜合醫院接受住院治療共有六名患者,其中四名確診基孔肯雅熱,兩名確診登革熱,均無嚴重併發症。另外,本澳今年至今累計50宗「雙熱」病例均為輕症,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時間平均為 1.4天。田亞坤再次提醒居民倘出現發熱、出疹、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有關居住地點或旅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