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軍備競賽升溫 隱憂浮現:

人才缺口 碳排放與社會風險
19/08/2025
2136
收藏
分享
人才缺口 碳排放與社會風險

全球正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AI)軍備競賽。從美國到中國,從歐洲到印度,各國政府與科技巨頭正砸下數千億美元試圖搶佔先機。然而,當世界專注於投入規模與技術突破時,背後潛藏的問題卻愈發尖銳:人才短缺、環境代價,以及社會結構的衝擊。

外媒報道,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Anand Rao直言,這場競賽「贏家或許是大型科技公司,但輸家可能是整個社會」。他警告,如果缺乏責任與規範,AI的快速擴張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技術再快 人才卻跟不上

AI應用的加速推進,凸顯出培訓與人力資源的巨大落差。Randstad的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員工在過去一年接受過AI培訓,而嬰兒潮世代中這一比例僅為五分之一。隨著AI模型迭代速度越來越快,培訓效果往往還未落地就已過時。

更令人憂慮的是,自2021年以來,軟件工程師的需求竟下降34%。在不少企業眼中,AI被視為削減人力的工具,而非提升人力價值的夥伴。Rao提醒,若將AI當作「替代人」的方案,終將導致失敗。只有將AI視為「人機協作」的增強器,企業才能避免短期勝利、長期受害的局面。

數據中心的隱形排放

AI的繁榮背後,是龐大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遍地開花,排放量正快速上升。微軟最新披露,其碳排放自2020年起增加近三成,與公司承諾在未來二十年內達到淨零排放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矛盾暴露了AI產業的雙重角色:既是氣候問題的推手,也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研究顯示,到2030年,AI可望協助全球減少高達4%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利用AI模型提升氣象預測準確度30%,有助於提前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但要釋放這些潛力,產業必須先正視自身能源使用的高昂代價。

社會信任與監管缺失

除了人才與環境,AI還挑戰著社會信任。誰來確保演算法公平?誰來承擔失控風險?各國正思索是否需要建立統一的全球規範。Rao認為,關鍵不在於一味加碼監管,而是如何推動「負責任的使用」。他指出,監管應兼具常識與靈活性,既要避免抑制創新,也要確保社會能跟上技術衝擊。

歷史上,航空業的安全制度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模型。20世紀初,航空事故頻發,直到1926年美國成立聯邦航空管理局,制定嚴格標準,航空才逐步成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Rao相信,如果AI能建立起類似的安全框架,它也能從「風險源」轉變為「安全的創新模式」。

當各國忙於比拼投資規模與技術突破時,AI背後的問題卻正在累積。人才缺口若不解決,創新將難以持續;碳排放若不受控,產業自身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社會信任若不建立,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以被廣泛採用。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