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NANDA計劃最新發表的《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狀況》報告掀起熱議。研究指出,美國企業雖已投入高達300至400億美元發展生成式AI,但 95%專案未產生回報,僅5%成功創造數百萬美元價值。
報告指出,問題並非AI模型品質,而是所謂的「GenAI鴻溝」。一是 學習鴻溝:企業AI工具缺乏記憶與適應性,員工必須重複輸入資料,體驗不佳而遭棄用。二是 實施鴻溝:七成預算投入銷售、行銷等表面部門,而高ROI的財務、法務和採購卻資金不足。三是 信任與整合鴻溝:企業對新創工具缺乏信任,且AI無法無縫嵌入工作流,導致使用率低落。
報告也駁斥五大迷思,包括「AI將取代大部分工作」與「企業採用AI行動緩慢」等,強調真正問題是工具缺乏學習與適應能力。
MIT認為,跨越鴻溝的關鍵在於 「代理式AI」——能學習、記憶並適應任務,並從「購買工具」轉向「建立合作夥伴」,以及聚焦「小而精」的痛點應用。研究總結,AI並未失敗,真正的失敗在於企業內部系統建構與導入方式。(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