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發布《中國大模型公有雲服務市場分析,2025上半年》報告,揭示了中國人工智能(AI)產業的高速成長與市場轉折。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上大模型的對外調用量(不含雲廠商自有業務)達 536.7萬億 Tokens,較2024年全年的114萬億Tokens暴增近四倍,顯示AI應用進入爆發階段。
IDC數據顯示,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以 49.2% 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較2024年的46.4%進一步擴大優勢;阿里雲百煉平台以27%位居第二,百度智能雲千帆平台以17%排名第三。IDC指出,中國AI大模型公有雲服務仍具數百倍成長空間,但市場正從模型訓練快速轉向模型推理(inference)服務,企業競爭焦點正由「誰能造模型」轉為「誰能讓模型真正跑起來」。
從降本到推理時代
報告中特別指出兩個改變市場格局的拐點。其一是2024年7月,當月大模型公有雲服務同比增長超過160%,主因是豆包大模型實現技術降本,將推理價格從“分計價”拉低至“厘計價”,成本下降高達 99.3%,讓AI應用全面普及。
第二個拐點出現在2025年2月,當月市場增速達60%,正值推理模型 DeepSeek-R1 爆紅,標誌中國AI市場正式進入「推理時代」。IDC指出,企業需求已從關注模型訓練精度轉向追求推理的「成本效率與可持續性」,而推理場景的核心衡量單位正是Token消耗量。
Token成為AI產業新標尺
IDC此次以「Token 調用量」作為核心指標,而非傳統的算力(IaaS)或平台(PaaS)指標,原因在於 Token 直接反映AI應用的落地程度。每一個 Token 都代表一次真實的模型輸出,無論是文本生成、圖像識別還是語音交互,皆是AI與業務場景結合的具體成果。
IDC強調,Token 消耗量不僅是AI市場的「真實交易量」,更是觀察產業景氣的「晴雨表」。數據顯示,2024年初中國日均 Token 消耗量僅約 1000億,至2025年6月已突破30萬億,一年半增長達 300倍。
規模化拐點正在逼近
IDC認為,隨着多模態技術與智能Agent應用的崛起,單一任務的 Token 消耗量將呈幾何級增長,AI應用的規模化拐點正在逼近。誰能提供最具性價比、最穩定的模型推理服務,誰就能吸引最多開發者,掌握AI產業的「Token 經濟」主導權。
火山引擎憑藉49.2%的市場份額與領先的技術迭代速度,已搶佔中國MaaS賽道的高地——這不僅是一個市場數據,更是AI產業格局重塑的風向標。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