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人民幣低利率環境及監管政策持續優化的助力下,熊貓債市場熱度持續攀升,成為境外機構融資與投資的熱門選項。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單純的利率優勢,制度開放與資金可出境等政策因素,更是推動熊貓債繁榮的核心動力。
標普信評近日舉辦「2025中國信用觀察研討會」,聚焦「熊貓債、境外債與中資企業出海」議題。多位與會專家指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性與吸引力顯著提升,熊貓債正逐步成為全球發行人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重要渠道。
所謂「熊貓債」,是指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債券,類似於日本的「武士債」與美國的「揚基債」。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目前境外主體持有的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超過10萬億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離岸市場方面,香港仍為人民幣業務核心樞紐,倫敦、新加坡、迪拜等地形成特色市場,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達1.6萬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與熊貓債總存量規模約2萬億元。
標普信評數據顯示,2024年共發行110只熊貓債,募集資金1,948億元人民幣,創2015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其中95%集中於銀行間市場。2025年前三季度,熊貓債發行84只,募集資金1,373億元,延續強勁增勢。國際金融協會(IIF)並指出,2024年熊貓債存量首次超越日本武士債。
市場日益多元
在發行人結構上,熊貓債市場日益多元。境外發行人比重已升至39%,從早期的多邊開發機構擴展至外國政府(如匈牙利、埃及)、國際銀行(如德意志銀行、加拿大國家銀行)及跨國企業(如梅賽德斯-賓士、寶馬、大眾、巴斯夫)。其中,摩根士丹利於2025年7月在中國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20億元、利率1.98%的五年期債券,成為首家在華發行熊貓債的美企。
標普信評王雷指出,自2022年中美利差倒掛以來,人民幣低利率顯示出明顯優勢,成為境外機構的低成本融資來源;而匯率穩定更增強了吸引力。不過,他強調,監管制度的持續優化更為關鍵。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與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相繼完善制度框架,簡化發行流程、規範跨境資金管理,並與國際標準接軌,為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渣打銀行(中國)資本市場部執行董事來海粟認為,2022年允許熊貓債募集資金出境的政策,是提振外資信心的關鍵轉折,使企業能將人民幣作為全球性融資貨幣靈活配置。據統計,2024年約30%的熊貓債資金已實際匯出境外。
他指出,企業選擇熊貓債不僅考慮票面利率,更需衡量資金流通與監管支持等綜合成本;若計入鎖匯成本,人民幣融資優勢相對縮小。中金公司研究部許艷也表示,企業最終決策取決於綜合融資成本與資金可調度性。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與中資企業出海步伐加快,境外對人民幣融資與結算需求日增,成為熊貓債擴容的重要推手。來海粟指出,這不僅包括中資企業海外業務的結算需求,也涵蓋外資機構在華投融資活動的擴展。
在投資端,熊貓債市場同樣吸引越來越多機構入場。從最初的大型銀行為主,逐步擴展至股份制銀行、券商與基金公司。在「資產荒」背景下,熊貓債已成為配置新寵,也帶動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