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次季淨利大跌三成

多家投行下調目標價
01/09/2025
7760
收藏
分享
多家投行下調目標價

在汽車製造商激烈競爭的浪潮下,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也未能倖免。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顯示,淨利潤大跌三成,創下三年來最疲弱表現。比亞迪港股周一早盤一度重挫逾8%,最低見105.20港元,全日收報108.4港元,跌5.24%,反映市場對其前景的憂慮。

根據財報,比亞迪截至6月30日三個月的淨利潤為人民幣63.6億元,同比下降30%,環比下降31%。這一數字不僅遠低於去年同期,也明顯不及市場預期。分析師原先預測比亞迪第二季將錄得小幅增長,實際結果卻出乎意料。

毛利率方面,比亞迪由2024年上半年的18.8%收縮至18%。雖然仍高於吉利控股與奇瑞汽車等對手,但已顯示降價促銷的代價。公司解釋,獲利下滑主要來自價格戰和高額行銷支出。諷刺的是,比亞迪自2023年起便是價格戰的主要推手,今年5月更再度帶頭降價,引來監管部門警告「避免內捲競爭」,強調價格戰或削弱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的聲譽。

海外業務強勁 增長難抵消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海外銷售仍保持強勁,上半年海外收入(不含港澳台)達1,354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巴西市場已占公司海外銷售三分之一。澳洲、新加坡及部分歐洲市場也呈現擴張態勢。Bernstein分析指出,比亞迪「海外銷量正朝100萬輛邁進」,高於先前80萬輛的目標。

然而,海外增長仍無法抵消國內市場的激烈角力。Bernstein在報告中形容毛利下滑是「競爭留下的傷痕」,並認為即便海外佔比提高,利潤壓力仍難紓解。

比亞迪同時承受舉債與研發投入增加的壓力。財報顯示,總債務由去年底的286億元升至391億元;研發費用則年增逾五成,顯示公司在毛利收縮下,仍加碼投資於電池、電動化與智慧化等核心技術,以鞏固長期優勢。高階車型如仰望、方程豹也被視為未來毛利率改善的潛在支撐。

此外,公司對供應商付款週期亦大幅縮短。2023年比亞迪平均付款期長達275天,遠高於產業常態;在新規要求下,公司已承諾自6月起60天內付款,這雖符合政策,但可能對資金流帶來新挑戰。

多家投行下調目標價

財報公布後,多家國際投行相繼下調比亞迪的盈利預測與目標價。瑞銀指出,公司第二季淨利潤僅人民幣64億元,較市場預期低約四成,因此將2025與2026年的盈利預測分別下調三成與兩成一,同時把目標價由180港元調低至160港元,雖然如此,仍維持「買入」評級。摩根大通則認為,比亞迪業績較預期遜色三成,主要受到價格戰拖累毛利率所致。不過該行依然看好公司長期的海外擴張潛力,只是將2025與2026年的盈利預測下調,並把目標價由160港元降至150港元,評級為「增持」。

野村同樣下調預期,把目標價由163.67港元削減至132港元,並將2025至2027年的出貨量預測調低約一成,同時把盈利預測削減近三成。該行雖然承認短期挑戰加大,但仍維持「買入」評級,並預期公司有望在明年迎來轉機。花旗則顯得相對樂觀,繼續給予「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定於233港元,為眾多外資機構中最高。花旗指出,比亞迪第二季每輛車的淨利潤僅約4,900元,遠低於過去三年維持在8,000至1萬元的區間,顯示降價策略未能帶來相稱的銷量增長,但該行仍對其中長期潛力保持信心。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