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四季,恒生指數在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科技股帶動下,一度升越27,000點,反映中資股正迎來久違的資金回流潮。最新外電引述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9月外資淨流入中國股市達46億美元(約358.8億港元),創下自2024年11月以來的單月新高,主要受被動型基金流入52億美元帶動,主動型基金則小幅流出6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自7月中旬起美國基金開始回補中國權重後,9月歐盟被動型基金亦明顯加碼。年內外資被動型基金累計流入已達180億美元,遠超去年全年70億美元;外資主動型基金雖仍累計淨流出120億美元,但已較去年同期的240億美元大幅收窄。這顯示外資正在結構性調整投資組合,以ETF及指數基金為主的資金成為推動中國股市的主要力量。
在行業配置方面,主動基金經理增持最多的板塊為資本貨物及半導體,顯示市場看好中國製造業升級及晶片自給能力;而保險、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板塊則被明顯減持。銀行與醫藥股的低配比例出現縮窄,反映外資認為相關估值具吸引力。個股層面上,阿里巴巴、寧德時代及京東獲增持幅度最大,而騰訊、中國平安及泡泡瑪特被減持最多。
美國政爭削弱美元資產
市場觀察指出,美國政府停擺爭議再度爆發,加劇市場對美元資產的憂慮。標普評估顯示,若政府關門持續一周,將令美國GDP損失0.1至0.2個百分點,企業盈利及國債信譽或受拖累。美元指數近期回落至97關口附近,避險資金轉向亞洲市場,尤其是估值偏低、具政策支撐的中國股市。
同時,特朗普政府持續推行關稅及限制措施,包括對重型卡車、品牌藥與電子產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令國際供應鏈承壓。分析指,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促使國際投資者分散資產配置,增持中國與新興市場股票。
科技股領漲 半導體突破成焦點
近期中國科技股成為市場焦點。阿里巴巴因加速自研AI晶片及業務重組,單月股價大漲近五成;騰訊與寧德時代亦創下年內新高。分析指出,隨著中國半導體研發能力突破、「卡脖子」問題逐步緩解,外資重新評估中國科技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英偉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更表示,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僅落後美國「幾納秒」,反映技術差距迅速縮小。
半導體及AI相關概念股的強勢表現,也帶動A股與港股的整體回升。年初至今,上證指數累計上漲近20%,恒生科技指數更升逾30%。市場普遍預期,在政策支持與資金流入的雙重推動下,中資科技板塊的升勢有望延續至年底。
高盛料續吸金逾萬億
中國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底的2.91萬億元增加近5,000億元,顯示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明顯回升。根據高盛最新預測,未來仍有約2,000億美元(約1.42萬億元人民幣)外資有望流入中國股市,屆時外資持股規模將突破歷史高位。
高盛表示,中國股市估值處於近十年低位,企業盈利增速回升,政策層面亦釋出更多積極信號,包括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穩定人民幣匯率及支持企業融資等措施,預期將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入場。(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