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昔日被伶仃洋阻隔的珠江口,如今已被一座座跨海跨江大橋串聯起來,構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通道群。然而,這些「臥波長虹」不僅是區域融合的象徵,也正直面世界級的挑戰——如何在超強颱風面前確保橋梁穩定與安全。
據南方財經報道,珠江口屬於颱風高發區,工程師在設計之初即把抗風性能作為首要考量。以2024年底通車的黃茅海跨海通道為例,該橋地處歷史最大風力達17級的海域,設計上採用跨徑700米的懸索斜拉橋,並研發多種「風嘴+隔渦板+中央穩定板」等氣動調控技術,首次進行全橋渦振風洞試驗,使橋梁可抵禦17級颱風。
深中通道則是世界首例「橋—島—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其中伶仃洋大橋主跨1666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懸索橋。項目團隊創新使用「整體鋼箱梁+高透風率護欄+上、下穩定板」的動力結構設計,將抗風臨界風速提升至88米/秒。
在建的狮子洋大橋更具突破性。作為全球首座跨徑超2000米的雙層懸索橋,項目團隊組織國內多所高校開展系列風洞試驗,最終選定單側單纜方案,大幅提升扭轉頻率與抗顫振性能。這些技術積累,成為大灣區「超級工程」抵禦極端天氣的科技基礎。
「樺加沙」正面襲擊
第18號颱風「樺加沙」被稱為今年西北太平洋「風王」,9月24日正面襲擊廣東,最大風力達17級。廣東交通集團表示,當日上午8時,已派出9,396人進行防風巡查,電子情報板發布安全提示逾一萬條。在建的狮子洋通道、清花高速等10個重點工程全面停工,逾萬名工人已安全撤離。
颱風帶來的強風觸發多座橋樑的監測預警,包括崖門大橋、深中大橋等出現拉索振動或高風速提示。黃茅海跨海通道錄得最大風速16級,高欄港特大橋橋面風速一度達30.3米/秒。運營方已緊急調派65支、613人的搶險隊伍,並提前部署挖掘機、發電機、抽水泵等設備,以應對突發情況。
深中通道封閉期間,加密視頻監控巡查,並與氣象、交警、應急部門保持緊密聯動。管理中心安排約390人值守,東西兩島均有人員駐守,保障橋梁與隧道安全。虎門大橋亦提升巡查頻率,確保信息即時上報與快速處置。
觸發14次超限預警
據悉,橋樑監測觸發14次超限預警(崖門大橋、深中大橋、金馬大橋、潮惠榕江大橋黃色拉索振動預警,深中大橋、高欄港特大橋風速黃色預警),颱風影響區域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特大橋的橋面風速最大,達30.3米/秒。
隨著颱風遠離,各地陸續解除「五停」,這些超級工程正式挺過了超級颱風的考驗。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