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聽力衰退恐增失智風險五倍 澳人護耳刻不容緩

專家:由「 60/60原則」開始自保
03/10/2025
3488
收藏
分享
專家:由「 60/60原則」開始自保
專家:由「 60/60原則」開始自保
專家:由「 60/60原則」開始自保

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指,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聽力損失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人士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五倍。因為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故關注聽力健康刻不容緩。「唯聽澳門」首席聽力學家梁紫慧博士指出,目前全球聽力損失趨向年輕化,因為聽力受損的風險無處不在,而聽力一旦受損往往不可逆,建議可用「60/60原則」方法保護聽力。左至右:唯聽澳門高級聽力師余琼棉、資深聽力學家梁紫慧博士、高級聽力師高素珊、聽力師區煒麟。聽力學家王立信向小朋友示範純音測驗過程。

據了解,現在全球已有50個國家已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從預防、風險降低和及時診斷之行動領域和原則,積極降低失智症風險,以首要風險因素聽力損失管理為例,美國2022年FDA即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的監管架構,促使助聽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國CDC亦將失智症風險因素教育卡片新增聽力受損項目,鼓勵聽損人士配戴助聽器,降低失智風險。

聽損不再是長者專利

現在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職業環境、娛樂場景、日常用耳習慣等多方面都暗藏著對聽力損傷的風險,聽力問題已經不再是長者的「專屬困擾」。「唯聽澳門」首席聽力學家梁紫慧博士表示,在職業領域方面,多種工作環境均對聽力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地盤工人、巴士司機、建築師在工地作業時,都難以控制周圍的噪音環境,還有飛行員、卡拉OK的工作人員等,更是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中。她指出,在香港已有企業要求員工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以監測是否因工作引發聽力障礙。因為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不僅會導致聽力下降,還可能引發耳鳴,影響工作、情緒和睡眠,更關鍵的是聽力損傷一旦發生往往不可逆。

在娛樂方面,澳門作為「演藝之都」經常都會舉行演唱會,雖然演唱會帶動經濟,但同時也暗藏影響聽力的風險。皆因演唱會時間通常會持續兩至三個小時,為了追求效果音量往往較高,且中途很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長時間處於高音量環境中,耳內毛細胞會受損,而毛細胞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梁紫慧博士認為,主辦方可以合理控制音響,設置隔音區域,同時也可以在觀眾購票時,提醒觀眾演唱會的噪音風險,甚至提供一些音樂會耳塞,既不影響聽歌體驗,又能有效防護。

「 唯聽澳門」定期舉辦聽力健康講座,普及聽力保健意識。

使用耳機遵循「60/60原則」

與此同時,日常用耳習慣同樣至關重要。梁紫慧博士提到,如今許多年輕人喜愛使用耳機,但部分耳機質量不佳、降噪功能差,人們為了聽清內容會調高音量。因此,建議使用者遵循「60/60原則」,在使用耳機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之後休息至少10分鐘。現在有一些手機和兒童設備具有音量限制的功能,以保護聽力。

正確使用耳機小貼士

「唯聽澳門」資深聽力師高素珊有以下幾點提醒,第一,如果習慣使用耳機聽音樂,可以使用降噪耳機,而耳罩式耳機(耳機罩)能提供更好的聲音分散效果。第二,定期檢查耳機,清潔耳機防止耳垢堆積,否則可能導致感染或聲音失真。第三,避免在噪音極大的環境中使用耳機。她指出,長期配戴耳機聽音樂有可能會造成耳內細菌增多。此外,若是耳機音量大於總音量的50%則傷害更嚴重。如果五年內,每周使用耳機聽音樂超過五天,並且音量鍵開到八格及以上,並超過一小時,有72%的使用者將有耳鳴,45%的使用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聰的危險。

關注兒童聽力保護

聽力保護亦應該從小做起。澳門已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服務,所有澳門居民新生兒在出生後28天內可免費接受聽力篩查。梁紫慧博士表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例如三歲入讀幼兒園、六歲進入小學時,進行聽力檢查是十分重要,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包括安排合適的座位、使用輔助儀器等。此外,兒童學習噪音較大的樂器時,也需佩戴專業防護設備,保護聽力。

長者聽力與健康息息相關

對於長者而言,65歲以上人群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存在聽力損失,而聽力損失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與腦部退化相關,影響記憶力、分析和專注力,甚至導致長者出現社交退縮的情況。同時,聽力與平衡系統相關,聽力不佳會增加跌倒風險,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梁紫慧博士建議,60歲以上的長者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如像關注血壓、膽固醇問題一樣,應該重視聽力。若出現聽力問題,應及時佩戴合適的助聽器,現時的助聽器功能非常智能,加上設計隱蔽,能減少長者的心理負擔。此外,家人們亦應該多鼓勵長者參與社交,避免因聽力問題而自我封閉。

聽力健康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從職業防護到日常用耳,從兒童篩查到老年干預,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重視。保護聽力不僅是個人健康的需求,也需要社會、企業、家庭的共同參與,通過科普教育、環境改善、政策支持等方式,讓「聽得見」成為每個人高質量生活的基礎。

各界共建聽力健康友善社會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持續關注居民的聽力健康,透過仁伯爵綜合醫院、衛生中心與非牟利機構等社區網絡合作,為本澳居民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聽力保健服務體系,當中包括針對新生兒、學齡兒童、成人、長者不同年齡層人士,開展相應的聽力篩查及評估工作,有效保障居民的聽力健康。

此外,衛生局亦已完成「澳門健康調查2026」先導調查,現積極籌備明年的健康調查,將新增聽力檢測項目,以評估社會整體的聽力情況。對此,「唯聽澳門」相信,有關研究結果可為本澳訂立健康政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以助優化當前聽力保健措施。

每五人有一人存在聽力問題

另外,據世衛資料顯示,現時全球逾十五億人遭受聽力損失問題,意味著每五人就有一人存在聽力問題,而且聽力損失問題,更趨向年輕化。澳門聽力殘疾人口不少於五千人,佔整體殘疾人士近半數,更是不容忽視。「唯聽澳門」強調,保持聽力健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不僅能夠清晰地聽到他人說話,準確理解對方的意思,作出恰當回應,重要是避免因聽力問題而導致的交流障礙和誤解。

再者,聽力正常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各種社交場合。當能輕鬆參與對話、聆聽他人分享時,會感到自己就是群體中的一員,從而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反之,聽力損失可能使人逐漸變得孤僻、焦慮、抑鬱,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聽力獲取老師授課的內容、參與課堂討論等。擁有良好的聽力,有助吸收各方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在工作過程中,清晰的聽力能讓人準確接收工作指令、參與會議討論、與客戶溝通等,對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