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表示,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人行」)已決定將2024年開展的「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常規化,並將試點成果「產品化」,推動跨境數據共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化落地。這意味兩地征信合作進入長期機制化階段,為香港與內地的金融互聯互通開啟新篇章。
金管局於10月10日舉行「跨境徵信合作研討會」,正式公布上述消息。據介紹,「跨境徵信互通」試點除涵蓋銀行信貸與還款紀錄等金融數據外,亦包括學歷、稅務等多類資料傳輸,試點範圍涵蓋整個大灣區,並以香港及深圳為首階段重點。
這一合作最早於2024年1月啟動,為人行與金管局共同推出的「三聯通、三便利」六項深化金融合作措施之一。雙方隨後簽署了《關於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並以「跨境徵信互通」與「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兩個試點為核心,逐步推動跨境數據流通及信用共享。
根據金管局數據,目前參與「跨境徵信互通」的機構包括七家香港本地零售銀行及三家本地徵信公司,已協助超過10家企業及10名個人完成總額2.6億港元的貸款批核,並助超過200家企業透過試點完成KYC(認識你的客戶)程序。參與銀行包括三家發鈔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及中銀香港;三家徵信機構則為鄧白氏(香港)、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及環聯信貸資料服務。
跨境貸款審批更便利
以渣打銀行為例,其曾為一家物流行業的中小企客戶批出總額3,130萬港元的商業抵押及營運資金貸款。該企業為內地公司在港全資子公司,經客戶授權後,香港徵信機構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與深圳徵信對接,取得由人行出具的企業徵信報告,順利完成跨境審批。
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跨境業務負責人黃浩翔表示,跨境徵信數據分為個人與企業兩類:個人數據涵蓋訴訟、報案紀錄、所得稅、社保、不動產、學歷及信貸報告等;企業數據則包括工商司法、稅務、發票、財務報表及人行企業徵信等。
另一項重要試點「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亦同步推進,參與者包括10家香港及內地銀行與徵信機構。該平台已上線逾10個應用場景,累計辦理個人及企業開戶、匯款及貸款等業務超過2,000次。中銀香港曾透過平台,獲得兩名內地客戶由人行出具的個人征信報告,分別批出110萬港元分期貸款及5萬港元信用卡額度。
微眾銀行數字金融發展部跨境科技負責人葉林松指出,驗證平台由微眾科技負責香港端運作,數據跨境傳輸基於《個人信息保護法》第45條「個人信息可攜帶權」,允許個人自主轉移其信息。平台運作採用區塊鏈技術,於港深兩地設立節點,用戶在授權後可將數據加密生成64位哈希碼,由另一方匹配驗證,確保數據合法、安全且不可篡改。
銀行接入驗證平台有兩種模式:一為直接連接(包括透過金管局2022年推出的「商業數據通」CDI);另一為透過香港徵信機構代理接入。
金管局在研討會當日亦向本地銀行發出兩份通函,分別就「跨境征信互通」常規化提出指導原則,鼓勵銀行將跨境征信信息納入日常業務;以及分享「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的最佳實踐,促進銀行利用平台拓展業務與風險管理應用。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