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掀「發呆排毒」風潮 

用「躺著發呆」對抗數字焦慮
12/10/2025
3479
收藏
分享
用「躺著發呆」對抗數字焦慮

在被手機、社群與資訊轟炸包圍的時代,年輕人開始用最極端也最簡單的方式反抗——什麼都不做。近來在歐美社群媒體上,Z世代年輕人掀起一股名為「心理排毒(Mental Detox)」或「發呆挑戰(Doing Nothing Challenge)」的新潮流,參與者透過「刻意無所事事」來重啟大腦,擺脫數字干擾與焦慮,成為一場反數字時代的自我覺醒運動。

根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這股風潮於今夏興起,不少年輕人開始在社群上分享自己「一小時發呆挑戰」的影片。發起者之一是一名名為羅文(Rowan)的內容創作者,他長期經營「生產力提升」主題的頻道,但卻在忙碌過度後意識到,自己已陷入嚴重的精神倦怠。

羅文表示,如今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充滿刺激──手機通知、咖啡因、糖分、短影音與遊戲──這些瞬間的「多巴胺衝擊」讓他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無法靜下心思考或專注。他說:「我意識到自己一直被外部刺激推著走,根本沒時間面對真實的自己。」於是他決定開始一項「什麼都不做」的排毒挑戰,每天抽出一小時靜坐發呆。

「無聊的藝術」:越難越療癒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羅文坦言這是他做過最困難的事之一。他在9月29日上傳的第一支影片中,坐在陽台的躺椅上,雙眼閉著,卻頻頻扭動身體,看得出極度不安。他在字幕中寫道:「什麼都不做,比我想像中更難。」

不過隨著日數增加,他逐漸找到「無聊的節奏」。第七天時,羅文說自己終於「掌握了無聊的藝術」──不再需要手機、音樂或娛樂來填補空白,甚至能享受腦中一片寧靜的時刻。「以前連洗澡、吃飯、上廁所都要滑手機,現在我能真正專注在當下。」他說。

他表示,挑戰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注意力與工作效率的顯著提升。「我不再被訊息打斷,也能更投入在與朋友的互動上。」羅文笑稱,沒想到「什麼都不做」竟是讓他「重新開始生活」的關鍵。

從焦慮到自由

羅文的影片上傳後迅速爆紅,吸引大量Z世代網友跟進挑戰。許多人留言表示,長期沉迷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導致專注力下降、焦慮感上升,透過「發呆排毒」才重新找回內心平靜。一位網友寫道:「一開始我撐不過五分鐘,但當我學會與空白相處,反而感到自由。」

在TikTok與YouTube上,「#DoingNothingChallenge」的影片已累積超過數億次瀏覽。有人選擇在陽台看天空發呆,有人坐在咖啡店什麼都不做,也有人乾脆關掉所有電子設備,讓自己完全與世界斷線一小時。

專家:無聊是一種心理信號

心理學界對此現象給予正面評價。臨床心理學家羅森菲爾德(Stacey Rosenfeld)指出,「學會忍受無聊」是現代人極需培養的能力。「當我們允許自己無所事事時,大腦會進入一種重組狀態,這能降低壓力、提升創造力。」她強調,與其追求不停的刺激,不如學習停下腳步,讓大腦喘息。

德州農工大學的一項研究也指出,無聊其實是一種有益的心理信號,能促使人們尋求新體驗或自我反思。研究團隊發現,經常給自己「放空時間」的人,在解決問題與創意發想上表現更優。

社會學者認為,這股「發呆風潮」實際上是一種對現代生產力文化的反思。Z世代成長於高度連網的世界,從學業到職場都被「高效率」綁架,「做得越多越有價值」幾乎成為潛規則。而「什麼都不做」恰恰是對這種價值觀的挑戰。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