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媒《證券時報》報道,10月11日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發佈行業警示函,指深圳水貝片區三家黃金珠寶公司近期被司法機關查處,涉嫌以「非實物黃金對賭」形式開展非法交易,行為已構成開設賭場罪。涉事公司負責人與骨幹成員均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示函指出,部分企業打着實物黃金交易的幌子,通過線上平台誘導客戶進行「買漲買跌」的高槓桿交易,其實質已偏離黃金珠寶行業的正常經營範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損害行業聲譽。協會提醒業者,切勿參與任何類似「對賭式」交易或變相期貨投資行為。
深圳水貝是全國最大的黃金珠寶集散地,近年在金價高漲背景下,市場亂象頻發。近期國際金價一度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歷史新高,內地水貝金飾克價突破900元人民幣,引發部分料商、投資商透過「黃金預定價」模式進行高槓桿投機。
「預定價」交易藏風險
所謂「黃金預定價」,本質上是一種期貨性質的私盤交易。商家或投資者僅需繳納少量保證金,便可押注金價漲跌,槓桿倍數高達80倍以上。該模式門檻低、監管缺失,一旦金價劇烈波動,極易導致資金鏈斷裂。
自9月中旬起,多名水貝從業者在社交平台反映,多家上游黃金料商「跑路」,導致下游金店及投資人損失慘重。據《三聯生活周刊》報道,其中知名料商「粵寶鑫」於5月更換法人後疑似捲款失聯,一名回收黃金1,000多克的商家劉琳損失逾90萬元人民幣;另一家公司「寰球金業」亦在倒閉前帶走客戶200克黃金,價值約17萬元。多名受害者組成維權群組,單筆損失最高達上千萬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跑路潮」的根源並非金價波動本身,而在於部分料商角色異化——從傳統的「交易商」變為操控金價的「莊家」。國企背景的黃金供應商利潤通常僅每克1元,而小型料商為爭奪客戶,每克利潤甚至不足0.5元,迫使他們通過「對賭」方式追求高收益。
長期存在高風險行為
上海曼昆(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呂盈輝分析,部分公司為逃避追責,會提前設立「替罪羊法人」,甚至盜用他人身份登記公司。黃金屬於不記名貴金屬,即使查到涉案人員,也常因名下無可執行財產而難以追回損失。
事實上,水貝市場長期存在借貨、代賣與寄售等高風險行為,屢次引發糾紛。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當前市場仍缺乏完善的風控與結算機制,導致黃金料商與投資方在無監管環境下進行高槓桿博弈,極易引發連鎖倒閉。
行業協會再倡合規經營
早在9月26日,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曾發表倡議書,警告部分商家假借實物交易之名,開展「黃金投資」業務,實際涉及變相期貨與高槓桿對賭。協會呼籲各企業堅守合規底線,抵制任何形式的虛擬交易和投機行為,並嚴格遵守行業規範。(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