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中國於10月14日晚間公告,當日上午舉行的債權人投票結果顯示,在1,492名參與投票的債權人中,有1,469人支持公司提出的境外債務重組方案,贊成比例高達98.5%;按債權金額計算,投票債權人合計持有約84.3億美元債權,其中支持票所對應的債權比例約為94.5%,遠超法定門檻。
根據香港《公司條例》,港股上市企業的境外債務重組須獲持有重組債券金額逾75%的債權人同意,方可提交法院審批。融創中國的方案現已獲債權人高票通過,將進入法院核准程序。公告指出,香港高等法院預定於11月5日舉行聆訊,對重組方案作最終裁決。方案一旦生效,融創的境外債務將有望「基本清零」。
融創中國成立於2003年,為總部設於天津的民營房企。該公司於2017年至2020年間連續四年位列克而瑞中國房企銷售榜第四名,並於2021年中國恒大出險後一度升至第三名。然而,隨房地產行業自2021年下半年起進入下行周期,融創亦陷入流動性危機。公司先後通過出售資產、配股融資及控股股東無息借款等手段自救,仍未能避免於2022年上半年在公開市場違約。
年初完成境內債二次重組
為應對債務壓力,融創中國近年同步推進境內外重組。2025年1月,融創完成境內債務的第二次整體重組,削減比例逾50%,留債部分展期最長達9.5年,未來五年幾乎無兌付壓力。此前,融創亦於2023年11月完成首輪境外債重組,涉及總額102億美元,成功削減約45億美元負債。
不過,由於內地房市復甦遲緩,公司仍面臨巨大償債壓力。2025年1月,持有本金3,000萬美元境外債的信達香港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融創於4月17日緊急推出第二輪境外債重組方案,計劃將約95.5億美元債務全部轉為公司股份,以期徹底化解境外負債風險。
根據方案,融創將向境外債權人分配兩類新強制可轉換債券。第一類可自重組生效日起轉股,轉股價定為每股6.80港元;第二類則可於重組後第18至第30個月間轉股,轉股價為每股3.85港元,總量不超過債權總額的25%。兩類轉股價較公司4月17日收盤價(1.58港元)分別溢價3.3倍及1.47倍。
償債壓力下降700億元人民幣
半年後,該方案終於獲得債權人壓倒性通過。一名接近融創的人士表示,若境外債成功重組,加上年初境內債重組完成,公司整體償債壓力將下降約700億元人民幣,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利息支出,為融創業務復甦奠定基礎。
業界分析指出,融創的高票通過具有標誌性意義。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初,已有42家內房企業披露債務重組進展,其中16家完成全部或部分重組,8家方案於今年獲批。報告並指出,「債轉股」已成為房企債務重組的主流模式,碧桂園、龍光集團、旭輝控股、遠洋集團、中國奧園及花樣年控股等企業的重組方案均包含類似安排。
報告認為,儘管債權人與房企之間存在利益矛盾,但經歷恒大事件後行業已調整四年,市場整體趨於理性。對債權人而言,若重組後清償率高於破產清算,接受方案即為理性選擇;而從行業角度看,唯有大部分出險房企成功完成重組,房地產市場的整體風險才能真正出清。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