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接棒撐市

廣深大宗商辦交易下滑
06/07/2025
6304
收藏
分享
廣深大宗商辦交易下滑

在房地產開發商普遍面臨資金緊張、資金優先用於「保交付」的背景下,廣深兩地大宗商業與辦公物業市場正出現結構性轉變。國有資本與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逐步成為市場主力買家,而交易標的與規模也發生明顯變化。戴德梁行華南區資本市場部主管陳俊儒在7月3日舉行的市場發布會上表示,開發商退場後,國資逐步補位,成為支撐市場的核心力量。

陳俊儒指出,廣州的多筆產業類與非核心區寫字樓交易由區屬平台公司主導,而深圳市場則由國資背景的買家及政府平台公司主導交易。他透露,與過去動輒10億至20億元的大型交易相比,國資更偏好總價介於1億至2億元之間的小型標的,且對資產估值持相對保守態度,因此單筆成交金額大幅萎縮。

「我們團隊年初以來幾乎天天帶看物業,但超過5億元的項目幾乎沒人問津,」他指出,相較2018年前後深圳每年仍可見60至70億元的「超級大單」,目前的市場規模明顯縮水。自2021年第三季爆發房地產流動性危機以來,深圳單筆大宗交易均價從10億元降至2024年的7.5億元。

根據戴德梁行統計數據,2025年上半年,廣州與深圳合計完成29筆大宗交易,總金額147億元,按年大跌61.8%;單筆交易均價降至5億元,其中僅5筆交易金額超過5億元,其餘皆為中小規模交易,顯示大宗市場已轉向「小而穩」的新常態。

公募REITs分派率超5%

回報要求的提升也成為另一主要變數。陳俊儒表示,2019年以來,投資人對大宗商辦項目的年化回報率期望逐年上升,2025年較2024年普遍提高0.5至1個百分點。由於大宗持有型物業投資周期長,退出機制成為關鍵考量因素。

隨著2023年3月公募REITs市場開放,百貨、購物中心等消費類基礎設施的退出路徑打通,投資人開始參照REITs的分派率來衡量投資價值。2025年以來,公募REITs產品的平均分派率普遍超過5%,已成為機構買家投資決策的重要指標。

陳俊儒指出,目前一線城市若要吸引買家,商業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需超過6%,寫字樓則需介於5.5%至6%之間,才具備交易吸引力。例如2024年8月,萬科與泰康人壽、中郵人壽、中信證券投資合作成立的「中信萬科消費基礎設施Pre-REIT」基金,投資北京舊宮與深圳龍崗萬科廣場兩項資產,據了解其年化回報率已超過6%,成為市場參考樣本。

園區型基礎設施資產受青睞

然而,傳統主力的寫字樓資產目前處於估值與收益壓力雙重夾擊之下。空置率居高不下影響租金收益,加上尚未形成明確退出渠道,導致投資人興趣減退。相比之下,消費類與園區型基礎設施資產逐漸受到青睞。戴德梁行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大宗交易中工業與商業類資產占比已提升至27%,較2024年提高13個百分點,呈現結構性轉變。

投資取向轉移的背後,也與當前的融資環境密切相關。在國內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多數機構投資人能以2%至3%的銀行貸款利率完成收購,若標的物投報率超過5%,便可實現穩健的利差收益。陳俊儒強調,投資人正密切關注降息窗口期,並優先考慮退出與政策支持明確的資產類型。

總體來看,雖然廣深大宗市場交易總額與單筆規模大幅萎縮,但市場並未停滯,而是朝向回報穩健、退出路徑清晰的資產進行優化調整。隨著REITs常態化與利率環境寬鬆,預期政策利多將進一步推動國資與機構買家進場,重塑大宗商辦市場格局。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