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近日援引麻省理工學院(MIT)與開源 AI 平台 Hugging Face 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開源 AI 模型市場的影響力已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開源大模型下載量的第一大來源,象徵 AI 技術生態的競逐正在迎來新的分水嶺。
研究顯示,過去一年全球開源模型下載總量中,中國開源模型的占比已上升至 17%,超越美國公司(包括 Google、Meta、OpenAI 等)的 15.8%。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開源模型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開源模型允許開發者免費下載、修改與部署,對 AI 商業應用與研究創新有極大推動作用。相較美國科技巨頭的封閉式商業策略,中國企業更傾向公開模型權重,形成鮮明對比。
MIT 研究員指出,中國企業的開源速度已產生「範式轉移」。DeepSeek、阿里雲等公司以「每週或每兩週」的頻率發布模型,而美國公司往往是「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這種快速迭代策略,使中國模型在全球開發者社群中迅速獲得採用。
研究顯示,中國下載量主要由 DeepSeek與阿里巴巴「千問」Qwen 系列貢獻。DeepSeek今年1月推出的 R1 推理模型,以極低成本與算力達到與美國先進模型接近的效果,在矽谷引發震動,並引起對美國 AI 實驗室成本效率的質疑。
美國AI模型戰略仍以封閉模式為主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的 AI 模型戰略仍以封閉模式為主。OpenAI、Google、Anthropic 專注於透過訂閱、API 等方式獲利,並投入巨額算力研發具備 AGI 潛力的「前沿模型」。Meta 雖長期推動開源權重(如 Llama 系列),但也逐步將重心轉向封閉式超大模型,與其他巨頭競逐「超級智能」地位。
相比之下,中國 AI 實驗室更偏好開放策略。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分析師張文怡指出:「在中國,開源更主流;在美國,科技巨頭不願開源核心技術,因為封閉模式帶來高估值與高利潤。」
儘管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高階 AI 晶片,使中國在算力擴展上面臨壓力,但 MIT 研究團隊認為,中國擁有足量且具競爭力的本土 AI 研究人才,使其能採取更具創造性的模型訓練方法,如蒸餾技術、模型壓縮、提升性價比的研發策略等。此外,中國企業也在 AI 視覺、特別是視頻生成技術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美國方面,政府已在《AI 行動計畫》中呼籲企業投資「符合美國價值觀的開源模型」,但影響仍有限。OpenAI 今年 8 月發布首款「開源權重」模型,但距離真正完全開源仍有差距。美國開源領域近期較具代表性的進展來自西雅圖的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AI2),該機構 11 月推出完全開源的 Olmo 3 模型,但整體量級仍難以撼動中國的快速擴張。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珍妮特・伊根警告,美國應嚴肅看待中國在開源領域的突破,「中國已在全球開源模型競賽中取得重大進展,這值得美國高度關注」。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