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正面對著「生不起、養不起」的現實困境。澳門出生率全球倒數第七,去年僅有3607名新生兒。作為澳門青年,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年輕人不敢生孩子?澳門的總和生育率已跌至0.68,意味著平均每位婦女一生生育不到一個孩子。這個數字遠低於人口替代水準的2.1,甚至比香港和韓國更低。更讓人憂心的是人口結構變化——老年人口佔14.6%,少年兒童僅12.5%。我們這新生代年輕人未來將負擔更重的養老壓力,卻缺乏足夠的下一代支持。
一、育兒津貼:看似美好卻門檻重重
政府推出每年18,000澳門元的育兒津貼,表面上看是誠意滿滿。但仔細一看,申請需要父母在澳門社保供款12 個月以上等條件。這對於剛畢業、工作不穩定或從事非傳統行業的青年來說,無形中設置了障礙。最需要幫助的群體,反而被排除在外,這樣的政策設計明顯與現實脫節。
二、住房壓力:難以承受之重
在澳門,住房問題是壓在年輕人心頭的大石。房價高企,居住空間狹小,連自己都難以安身立命,更何況養育下一代?雖然政府表示正在研究按子女人數分配公屋的方案,但具體細節和時間表仍然模糊。與其空等未知的政策,不少年輕人選擇直接「躺平」不生。如住房政策:除了重新研究按子女人數分配公屋的方案:加快公屋、社屋的上樓速度,縮短輪候時間,讓年輕家庭能夠早日有一個穩定的住所。
三、單一政策的局限性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韓國等國家投入大量資源鼓勵生育,效果卻不彰顯。這說明單靠經濟補助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支持系統:從住房、就業保障到托兒服務,從彈性工時到消除職場生育歧視。特別是對職業女性來說,如何在事業與家庭間取得平衡,至今沒有好的解答。
作為澳門青年,我們並非不喜歡孩子,而是在現實壓力下不得不「佛系生娃」。與其寄望於零星的補貼,我們更期待一個真正友善的生育環境——那裡的房價合理、工作與生活能夠平衡、育兒不再是一場孤軍奮戰的硬仗。只有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支持系統,才能真正減輕年輕一代的生育壓力,讓他們願意生孩子、敢於生孩子。當生育不再是一件充滿負擔和擔憂的事情,澳門的嬰兒才會重新出現在統計數字中,人口結構也將逐漸趨於合理,社會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滙青研社會長梁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