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出沒」進入國安層級

出動自衛隊真的有用?
10/11/2025
5179
收藏
分享
出動自衛隊真的有用?

日本黑熊襲擊人類事件頻傳,秋田縣再度成為重災區。據《NHK》報道,11月9日上午,秋田縣三里町及五條米町接連發生黑熊攻擊事件,造成三人受傷。由於本年度該縣「熊目擊事件」已超過8,000宗,至少三人喪命、50餘人受傷,秋田縣政府已全面發布「黑熊出沒警告」,並破天荒地請求日本陸上自衛隊出動協助驅熊。

這是日本首次在「野生動物災害」中動用軍事力量級別的人員,顯示問題已超越地方層面,成為全國性安全與社會秩序挑戰。

自衛隊首次介入「民生除熊」

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在10月28日正式向防衛省提出請求,希望自衛隊支援處理熊害。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批准後,雙方於11月5日簽署協議,派出首批15名陸上自衛隊成員進駐鹿角市,協助設置捕熊陷阱及搬運受害地區的熊屍體。

然而,根據《自衛隊法》第100條及《防衛省設置法》,此次行動的性質被定義為「土木工事支援」,屬於地方民生支援項目,自衛隊員不得攜帶武器,也不能直接開槍獵熊。

小泉進次郎坦言,儘管法律未明令禁止,但在「土木工程」的法理下讓自衛隊帶槍「說不過去」。因此,本次行動的重點在於協助,而非獵殺。自衛隊負責搬運陷阱、設柵欄、挖掘掩埋坑、蒐集情報,但若遇到熊,仍需由地方獵友會成員開槍應對。

自衛隊抵達秋田後立即投入工作,協助搬運重達百公斤的金屬捕熊籠,並在當地獵人指導下完成陷阱架設。自衛隊成員全副武裝配戴防彈背心、防熊噴霧及木槍,並出動無人機監視周邊地形。

這並非自衛隊首次協助地方處理野生動物問題。早在1950年代昭和時期,自衛隊便曾出動戰車協助北海道驅趕棕熊;2010年代也曾以「偵查訓練」名義協助運送蝦夷鹿與調查梅花鹿生態。但這次秋田熊害行動的社會象徵意義遠超實際成效。

日本憲法第9條限制自衛隊不得主動交戰,自衛隊長年以「專守防衛」為立國原則,主要負責災害救援與後勤協助。從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到歷年颱風與雪災,自衛隊已成為「有事就找自衛隊」的全民印象。如今這股信任已延伸至野生動物威脅領域,顯示自衛隊在民眾心中已成「萬能危機處理單位」。

警察或將成獵熊主力

日本政府對熊害問題已升級為跨部門應變。10月30日召開的第一次「熊被害對策閣僚會議」,動員環境省、農林水產省、林業廳、警察廳、國土交通省、文部科學省、防衛省及總務省等八個省廳,協商如何強化防範措施。

警察廳現正研議允許機動隊持步槍獵熊,以彌補獵友會人力老化與短缺。由於警察接受過專業槍械訓練,射擊準度高,只需補充獵熊知識即可上手。依《警察官職務執行法》,警員在必要時可使用武器,但若要合法化獵熊,仍需修改《國家公安委員會規則》。

最新消息指出,日本政府已於11月6日批准規則修正,新法預定13日生效,屆時秋田及岩手縣的機動隊將可正式執行「步槍獵熊」任務。這將是日本首次授權警察對野生動物開火。

熊害背後的制度困境

雖然政府出動自衛隊與警察,但民間最大獵人組織「大日本獵友會」對此持保留態度,質疑官員與自衛隊缺乏獵熊經驗,恐增風險。然而,也有聲音認為,在獵人高齡化與人手短缺之際,軍警合作或是唯一務實解方。

秋田縣的「全民抗熊」行動,也揭示了日本地方治理的現實困境──在少子高齡化、地方人口流失背景下,許多社區已無力維持基本獵捕與防災系統,自衛隊被迫填補這一空白。

日本今年的黑熊攻擊事件從東北蔓延至新潟、青森等地,僅9日當天就有多宗民眾被襲受傷。專家分析,氣候變遷導致森林果實減產、棲地縮小,加上山村空洞化,使熊頻繁下山覓食,與人類衝突急增。

秋田縣成為首個正式動用自衛隊驅熊的地區,標誌著「熊害」已不再只是生態議題,而是社會安全與國家治理的延伸測試。這場看似荒誕的「軍隊對熊戰爭」,其實折射出日本地方衰退與國家權力再介入的現實:

當民間力量漸弱、獵人消失,自衛隊與警察成為最後的守護者——即使他們手上沒有子彈。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