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三年井噴式發展,澳門演唱會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必要的理性回調。曾經一票難求的盛況逐漸被更為審慎的市場選擇所取代,這種變化並非行業衰退的信號,而是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然過程。站在這個轉折點上,我們需要以更宏觀的視野審視行業現狀,為澳門演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謀劃新篇。
過去三年的特殊時期,壓抑已久的觀演需求如開閘洪水般釋放,使得澳門迅速成為亞洲重要的演出目的地。各大場館檔期排滿,國際巨星輪番登台,酒店與演出聯動的套餐產品屢創銷售紀錄。然而,這種爆發式增長也掩蓋了行業深層次的問題:同質化演出內容過度集中、製作成本持續攀升、觀眾體驗未能同步提升。當下市場的適度回落,恰為行業提供了難得的反思契機。
展望來年,澳門演唱會市場需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首先應當深耕細分市場,避免盲目追求大製作、大陣容。澳門獨特的文化背景為其發展特色演藝內容提供了豐富素材,如融合中西音樂元素的跨界演出、發掘葡語國家藝術家的獨特魅力,這些差異化內容將幫助澳門在區域市場中建立獨特定位。同時,應重視培育本地原創力量,讓澳門故事通過舞台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觀眾群體。
在運營層面,行業參與者需要建立更精細化的管理機制。這包括優化成本結構,降低非必要開支;提升製作效率,通過標準化流程縮短籌備週期;加強數據分析,精准把握觀眾偏好變化。更重要的是,應當突破單一票房依賴,開發多元收入來源。例如,與本地文創品牌合作推出限量衍生品,與旅遊機構設計深度體驗產品,與數字平台探索線上付費直播等創新模式。
場館資源的統籌規劃也亟待提升。目前澳門各場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競爭,未來應當推動差異化定位,形成互補共贏的場館生態。有的場館可專注打造沈浸式中小型演出,有的則繼續提升大型演唱會的承辦能力,通過特色化發展避免內部無序競爭。
政府層面的引導支持需要更具前瞻性。除了繼續優化審批流程、提供場地補貼等常規支持外,更應著力構建健康的產業生態。這包括建立行業標準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跨領域合作等。特別是在區域協同方面,可積極探討與橫琴深度合作區的聯動發展,將澳門的演藝資源與橫琴的空間和政策優勢有機結合。
在這個市場調整期,我們應當以更平和的心態看待行業波動。演唱會市場的理性回歸,實則是去蕪存菁的良性過程。那些缺乏特色、粗制濫造的演出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而真正具有藝術價值和市場生命力的作品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這種優勝劣汰的機制,長遠來看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當下正值澳門演藝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我們既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繼續吸引國際優質項目落戶,也要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培育具有澳門特色的演藝內容。在這條路上,需要場館方、製作團隊、贊助企業、政府部門的共同協作,以更創新的思維、更專業的運作、更開放的合作,推動澳門演唱會市場邁向更成熟的發展階段。
市場的潮水退去時,方顯產業真正的底色。澳門演唱會行業經過這一輪調整,必將以更穩健的步伐、更鮮明的特色、更成熟的面貌,繼續在亞洲演藝版圖上綻放獨特光彩。這個過程或許充滿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將推動我們建構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演藝生態。

澳門會展產業聯合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 陳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