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交通出行需從城市規劃入手
20/04/2017
20955
收藏
分享
優化交通出行需從城市規劃入手
優化交通出行需從城市規劃入手

澳門是面積只有30平方公里的小城,本應鼓勵步行,但彈丸之地卻擠下25萬多輛機動車,令交通出行成為最困擾民生問題之一。有環保團體昨日再度提出,政府應多設立行人專用區,讓市民有更大步行空間。雖然「行人優先」方向合理,但必須上升到整體城市規劃層面,讓「行人優先」能伴隨整個交通系統的升級而進行,否則單講「行人優先」,無疑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政府於2010年公布為期十年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以「公交優先」為核心,構建以輕軌為主幹、巴士及的士為基礎、步行系統為輔助的綠色交通系統。

可是七年過去,基於種種因素,輕軌落成遙遙無期、的士亂象揮之不去,雖然巴士服務近年不論在路線、班次等各方面均有改善,但與社會要求仍有落差,上下班高峰時段「搭車難」問題

更為凸顯。步行環境方面,除連接新口岸和東望洋一帶的行人隧道已啟用外,未見其他跨區步行系統落成,種種問題對「鼓勵步行」政策導向均帶來直接影響。

早有意見指出,本澳步行環境遲遲未見重大改善,根源是過去城市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同時欠缺優化步行環境的前瞻性考量。例如本澳街區與街區之間行人連接長期不足,尤其住宅區與商業區之間欠缺便捷步行路徑,令本地人逐漸習慣以車代步。

交通規劃者為增加巴士使用率及方便老年人口,往往每隔百多米距離即設置一站,原意以乘客為本,結果造成更多擠塞,到頭來再令更多中產及年輕人選擇買車代步。

「行人優先」方向合理, 但單講「行人優先」,例如是取消街上一整排車位、減少行車線、甚至將一整條街劃為行人專區,容易遭到強烈反對。除非「行人優先」能伴隨整個交通系統的升級進行,對道路使用者的影響減至最低。

例如當局可以為主幹道巴士服務升級,減少站點同時增加巴士站周邊行人連接度; 以「行人優先」,減少路邊車位改善行人環境同時,尋找土地興建室內停車場,或於私人項目加入發展條款提供公共停車場。

持續優化步行環境是改善本澳交通狀況的關鍵之一,但步行環境與各個交通範籌互相關連,所以當局必須提升到整體城市規劃的高度去解決問題。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