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12 日在2021 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線上開幕式上說,目前德國每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數居高不下,重症患者人數也在增加,德國或正處在「最嚴重一波」疫情,要遏制這波疫情,接種疫苗是「最重要的武器」。默克爾指出,即使德國民衆快速接種疫苗,也不能排除變異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導致接種疫苗失效的風險。因此只有國際社會採取聯合行動,才能成功抗擊新冠大流行。據德國疾控機構統計,德國同日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00 萬例,新冠疫苗接種量已超過萬劑。(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報道,英國政府12 日進一步放寬英格蘭地區為防控新冠疫情而實施的「禁足」措施,非必需零售店鋪等可以恢復營業,令理髮店、美容院、餐廳、酒吧、游樂園等場所時隔數月重開。大批民衆迫不及待走出家門,倫敦等地的商場、酒吧人頭攢動。首相約翰遜也為此剪了頭髮,並稱抗疫工作取得進展,使政府能够按計劃逐步解除封鎖措施,但他同時敦促民衆「負責任地享受自由」,繼續遵守防疫規定。 據統計, 英國12日報告1,730宗新增確診病例,是自去年9月以來最低;新增死例七宗,亦是近七個月來的新低。(美聯社圖片)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員「跪殺」案正進行聆訊之際,當地再有一名非裔男子在遭警方拘捕過程中中槍身亡,事件再次觸發暴力示威。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事發於明尼阿波利斯市郊區的布魯克林中心, 死者為20歲的萊特(Daunte Wright)。據警方聲明,萊特所駕駛的汽車11日下午因車牌過期而被攔檢,兩名男警上前調查時發現此前對其發出過拘捕令,試圖拘捕萊特,涉案女警在男警準備將萊特上手銬時靠近,萊特突然掙脫並坐回車內,之後女警向其開了一槍。萊特中槍後駕車駛過幾個街區,撞上了另一輛車,當場宣告身亡。布魯克林中心市警長甘農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警員隨身執法錄像,並稱開槍女警原本應使用的是電擊槍,誤拿成手槍射中了萊特,懷疑這是一宗「意外走火」案,該女警目前已被停職。 目前正值弗洛伊德案的庭審進入第三周,事發地距離該案審理地十英里外,此事也立即引發暴力示威,數十店家遇劫。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兩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晚間7時到隔天清晨6時實施宵禁,明尼蘇達州國民警衛隊已進駐戒備,但示威者仍無視禁令,在警局前激動抗議。總統拜登敦促對事件進行全面調查,並呼籲示威活動保持和平、譴責不法行為。 示威者12日聚集在布魯克林中心警局外,與國民警衛隊對峙,抗議萊特(圓圖)被殺。 (美聯社圖片)
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嚴重,為强化半導體科技供應鏈,美國拜登政府於美東時間12日下午在白宮召開「晶片視訊峰會」,由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與經濟顧問狄斯主持會議,通用汽車、福特汽車、Google、戴爾、英特爾、美敦力、諾斯洛普格魯曼、惠普、康明斯、美光科技、台積電、AT&T及三星電子等19家晶片與汽車產業的企業主管都應邀參會。 美國總統拜登在會議上致辭,把他提出的2.25萬億美元基建方案與緩解半導體嚴重短缺聯繫在一起。拜登指他已收到來自民主、共和兩黨23名參議員、42名衆議員的來信,表明支持「晶片美國製造計劃」。信函並提及中國計劃大舉重整和主導半導體供應鏈,以及挹注多少資金以達成其目標。 白宮料峰會無法立即做出决定拜登强調,中國計劃主導半導體供應鏈,美國應强化國內半導體產業,投資不能再等。他表示,晶片、晶片電池、寬帶都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這次會議的目標是探討如何「加强我們國內的半導體產業,並保障美國供應鏈的安全」。 據知情人士早前透露,這場會議也將成為汽車與電子裝置業者爭搶晶片產能的角力場。該人士指出,與會企業領袖可能在會中大發牢騷,尤其是汽車與電子裝置業者,可能利用這個場合要求政府優先供應他們晶片。 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則在峰會前向媒體表示,會議只是討論晶片短缺問題短期與長期解決方案的一環,她不預期會上能立即作出任何決定或宣布。 拜登認為美國應強化國內半導體產業,投資不能再等。(美聯社圖片)
伊朗宣布開始測試新一代濃縮鈾離心機後不久,納坦茲核設施的電力系統即於周日(11日)發生斷電事故,據傳電力系統被「大爆炸」摧毀,破壞程度比外界所知還要嚴重。當局形容遭到恐怖主義行為攻擊,認定區域宿敵以色列為幕後黑手,並將發動報復。若消息屬實,勢將進一步升高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目前以色列官方並未承認、但也未否認是否參與這宗事件。 在伊朗嘗試與西方重新談判《伊朗核協議》時, 伊朗納坦茲核設施11日疑似發生爆炸導致斷電。伊朗原子能組織發言人卡馬萬迪(Behrouz Kamalvandi)向媒體透露,納坦茲核設施遭電力供應網出問題而引發事故,强調沒有人員傷亡或者核外泄,但未給出進一步細節。而當地媒體後續報道則指出,卡馬萬迪在視察設施期間碰上意外,頭部、腿部都受了傷。 此次停電凑巧發生在伊朗重啓納坦茲核設施的先進濃縮鈾離心機的隔天。據新華社報道,伊朗10日舉行核技術日線上紀念活動,總統魯哈尼通過視頻連線,下令向納坦茲核設施內164台新型IR-6型離心機注入鈾氣體,同時向30台IR-6S型離心機進行第一階段氣體注入。據魯哈尼隨後發表講話稱,IR-6型離心機生產濃縮鈾的效率是第一代IR-1型的十倍,IR-9型的生產效率是IR-1型的50多倍。他還重申了伊朗核活動的「和平」屬性。 扎里夫揚言報復以色列 儘管伊朗官方未指責是停電是外部攻擊所為,但外界均認為與以色列脫不開關係。不久後,伊朗國家電視台引述伊朗原子能組織首長沙列西(Ali說法指出,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發生的事故,是一宗「核恐怖主義」行動。沙列西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必須處理此事,德黑蘭保留對責任方採取行動的權利。 伊朗外長扎里夫12日直指以色列須為納坦茲核設施事故負責,並揚言發動報復。路透社報道,扎里夫表示:「猶太復國主義者想要報復,因為我們在解除制裁之路上取得進展…他們已公開表示不會讓這種事發生。但我們會向猶太復國主義者進行報復。」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哈蒂柏札德()也憤怒指責,納坦茲核子設施的事故可被視為「違反人道」的行徑。 以色列媒體:摩薩德是幕後主謀 多家以色列媒體均做出相同評估,認為納坦茲核設施可能受到網路攻擊而斷電。以色列公共廣播電台更不尋常地指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是幕後主謀。 美國《紐約時報》亦引述美國及以色列情報官員指出,以色列有參與這宗破壞事件。情報官員透露,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的破壞程度實際上比官方公布的還要嚴重,設施內部戒備森嚴的獨立電力系統被「大爆炸」摧毀,無法再為地下鈾濃縮離心機供電,德黑蘭恐怕至少得花上九個月時間才能讓納坦茲核設施恢復生產。 若證實是以色列引發這宗事故,也可能為近日重談中的伊核協議增加阻礙。當下伊朗正與核協議簽署國英、法、俄、中等國談判,試圖重啓伊核協議,換取美國解除制裁。由於以色列政府過去曾極力反對美國重返伊核協議,因此懷疑可能是以色列阻止美國的手段。以色列過去多次使用黑客攻擊來破壞伊朗的核計劃,2010 年,納坦茲就曾遭到以色列以著名病毒Stuxnet 攻擊,導致設施癱瘓多次。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1日接受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談及台海局勢。他表示,美國關注北京政府對台灣採取愈來愈多的挑釁行徑,導致台灣海峽緊張升溫,警告任何人試圖以武力改變西太平洋的現狀,將犯下嚴重錯誤。 布林肯表示,美國長期遵照《台灣關係法》的承諾,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及維持西太平洋和平安全。當被問到若北京當局對台灣有所行動,美國是否會採取軍事回應時,布林肯拒絕回應假設性問題。在北京,外交部早前强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美方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明確向中方作出的承諾,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美聯社圖片)
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局勢日益升溫,烏克蘭總統發言人12日告訴路透社,總統澤倫斯基辦公室曾嘗試跟俄羅斯總統普京談論烏東情勢,但未收到回覆,「我們非常希望這不是拒絕對話」。 烏克蘭部隊11日在頓巴斯地區遭俄羅斯支持的分離主義叛軍炮火攻擊,造成一名烏克蘭軍人死亡、一名軍人重傷。但同時,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接受媒體採訪時,堅稱莫斯科當局沒有涉入衝突,强調「沒人可接受烏克蘭發生內戰的可能性」。 基輔與莫斯科政府都把烏東情勢惡化歸咎於對方。烏方指俄羅斯在烏俄邊境地區集結軍隊,對烏安全構成威脅。俄方則指北約國家及其他軍事力量在俄邊境變得更為活躍,迫使俄國採取必要措施確保邊境安全。自2014 年起,烏東衝突已造成14,000 人死亡。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曾嘗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右)討論烏東情勢,但未能成功。 (美聯社圖片)
長榮海運巨型貨櫃輪「長賜號」早前卡在埃及蘇彝士運河長達一周,嚴重影響全球航運運作,雖然事後成功脫困,目前卻仍扣留在運河受查。運河管理局負責人拉比上周六(10日)重申,局方要等到船東同意支付賠償金,才會放行「長賜號」,希望可庭外和解。 拉比指,局方正檢視「長賜號」擱淺對埃及造成財政、道德及技術方面的損失,並與船東洽談賠償協議,希望友善地處理事件,只想局方取得應有權利。 對於早前估計索償金額可達十億美元,他稱最終金額可能稍高或稍低,而「長賜號」會一直扣留至局方完成調查及索償。(互聯網圖片)
韓國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全國昨(12)日起展開「義務佩戴口罩」防疫措施,無論民衆所在地的防疫響應處於哪個等級,均須在所有建築內的密閉室內空間及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內佩戴口罩,室外無法保持適當社交距離聚集性活動也將强制佩戴口罩,包括演出、集會、運動活動等,違者將被處以十萬韓圜的罰款,疏於管理的「室內空間」運營者將被處以150萬韓圜罰款,盼能藉此減緩疫情趨勢。 據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同日通報,截至12日零時,韓國在過去24小時內新增確診587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60例,累計確診110,146例。當天新增兩例死亡病例,累計死亡1,770例。(美聯社圖片)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當地時間4月5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的春季會議前夕,利用一次演講的機會闡述了制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的倡議,有關倡議獲得歐盟、IMF 的全力支持。在兩日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就全球最低企業稅等稅收議程達成「全球性和基於共識的解決方案」,最快在今年7月,這個倡議就會達成共識,全球稅收秩序或將就此改變。 全球最低企業稅制度最早是來自經合組織(OECD)提出的一份報告。由於全球化飛速發展,跨國企業全球分工的型態愈來愈成熟,隨著國家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一些國家為了留住跨國巨頭的利潤,而大幅降低本國企業稅率。 40年間,全球平均企業稅率也從40%, 下降到20% 多。在低企業稅的國家設置子公司轉移利潤以避稅,成為公開的秘密。耶倫認為這是一種「逐底競爭」,導致長期以來一些國家的企業稅基被侵蝕,財政收支失衡。 美國已經向透過OECD 參與稅收談判的135 個國家提交一份提案,當中建議全球最大的100 至200家巨型跨國企業根據其在各國的銷售額向當地政府交稅,同時提議設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為21%。外界認為,這一倡議能夠有效打擊避稅天堂,讓稅收分配更合理,同時也能解決歐洲國家徵收數字稅引起的爭議。 事實上,全球稅收改革並不是新話題,上百個國家已經為此討論多年,過去最大的反對者,其實就是美國。因為最擅長避稅、最難徵稅的企業,大多數都是美國的科技企業,譬如在愛爾蘭避稅的臉書,直接導致了數字稅的推出。在特朗普時代,美國一直堅持要設立「安全港」,讓少數幾家最大型的企業自己選擇是否接受規管,而在拜登上台後,對於「安全港」的堅持已不復存在。儘管避稅最嚴重的跨國企業大多數都是美國企業,但比起在避稅天堂交稅,「在哪裡賺錢就在哪裡交稅」仍然是更加公平的做法,而且不僅歐盟可以要求蘋果與臉書在歐洲交稅,美國也能要求歐洲跨國企業在美國多交稅。 對於拜登來說,著眼的是發展與競爭。他先後推出1.9 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及2.3 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假如倡議成真,未來數年美國將增加兩萬億美元稅收。而全球最低稅制的做法也將讓他接下來提高美國企業稅的計劃減少阻力。 目前看來, 這項倡議很有可能成真, 各國或需要就具體稅率、企業標準制訂詳細規則,OECD原本計劃的稅率是12.5%,與美國的數字有較大差距,但如今全球經濟正待復蘇,新的稅收計劃將讓各國至少增加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稅收,其實是何樂而不為的做法,然而這一影響深遠的改變,勢必也將造成股市、物價、企業經營上的巨大波動,形成一股浪潮般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