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醫院成立以來,一直以服務澳門華人福祉為宗旨,是澳門華人最為信賴的醫療機構。在戰亂時期,澳門雖有多家醫療服務機構,但鏡湖醫院是唯一提供免費住院和西醫服務的華人醫院,角色特殊且責任重大。
自1931年日本侵華起,鏡湖醫院便積極投身抗戰救護工作。1932年淞滬會戰期間,醫院與東華三院共同接濟了大量經香港和澳門返回的廣東難民。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著日軍對華南的空襲,大量難民湧入澳門,鏡湖醫院成為他們的重要求助對象,不僅提供醫療救治,還給予膳宿援助。
醫院在1938年後,多次收容並救治來自中山、廣州等地的難民及抗戰傷員,包括國民政府部隊和中共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傷兵。其大堂常被用作臨時收容所,展現出了無私的慈悲精神。對於無親友可依又希望返鄉的難民,醫院還提供路費,減輕了澳門的承載壓力。
鏡湖醫院堅持義診贈藥的傳統,全澳兩大醫院中,其承擔了98.72%的病人接診量。1941年至1942年間,平均每年贈診贈藥達68,300人次和84,000劑。至1945年,隨著中醫服務的恢復和分診所的增設,這一數字繼續上升,鏡湖醫院成為戰時澳門不可或缺的醫療支柱。
鏡湖醫院在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救護工作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