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談判正因愛爾蘭邊境問題而陷入僵局之際,逾70萬來自英國各地的民眾當地時間20日湧進倫敦舉行反「脫歐」示威遊行要求英國政府舉辦第二次公投。遊行人數遠超過主辦單位和警方的預期,是2003年反伊拉克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政府遊行。主辦單位認為「脫歐」影響深遠,選民應有權改變主意,但首相文翠珊經已表明不會有第二次公投。
阿富汗國會選舉20日舉行,共有2,500 多名候選人爭奪249個議席。但在恐怖組織塔利班的恐襲陰霾下,全國各地以票站為目標的攻擊事件頻傳,造成至少67人死亡125人受傷投票程序亦受影響。其中一名自殺炸彈客在首都喀布爾一處投票所引爆,至少造成15人死亡。選前亦有十名候選人慘遭殺害。
英國將於明年3月29日正式「脫歐」,雙方上周談判因北愛爾蘭邊境問題而陷入僵局,時間緊迫,歐盟峰會於本周三(17日)起一連兩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重點討論英「脫歐」談判進展。但英國首相文翠珊未就「脫歐」提出重大有新意的方案,升高英國將在沒有協議下「硬脫歐」的可能性。為了爭取更多時間解決愛爾蘭邊界爭議,文翠珊對延長「脫歐」過度期持開放態度,但稱過度期只會延長數個月。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跨黨派議員聯盟「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約70名成員, 昨(18)日上午集體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其中包括安倍內閣的三名副大臣和三名政務官,沒有閣僚參加。該議員聯盟每逢4月春季例行大祭、10月秋季例行大祭,以及8月日本戰敗投降日,都會參拜靖國神社。 正在歐洲訪問的首相安倍晉三前日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的祭品。中國和韓國外交部就安倍獻祭品和議員參拜靖國神社,敦促日本反省歷史。 (互聯網圖片)
俄羅斯克里米亞西部大城刻赤17日發生校園慘案,該校18歲男學生羅斯利亞克夫朝校內咖啡廳投擲並引爆土製炸彈,隨後對師生亂槍掃射,造成20人喪生,其中包含羅斯利亞克夫本人,他犯下惡行後在學校圖書館內吞槍自盡。 據同學介紹,羅斯利亞克夫性格孤僻,對殺人魔事件有著「可怕的執迷」,事發前約一個月才獲發槍牌。據流出的監視器畫面,俄羅斯輿論發現,羅斯利亞克夫(上圖左)作案,與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中的槍手哈里斯(上圖右)極為相似,推測他可能仿效哈里斯犯案。 (互聯網圖片)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沙特異見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失蹤一案,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據傳沙特準備承認卡舒吉是在當局審訊過程中不慎死亡。但有傳媒引述土耳其官員指,整宗事件並非意外,卡舒吉一進入領事館便遇襲,遭活活肢解,過程約七分鐘,手段極其殘忍,他死前曾傳出痛苦慘叫聲,身處領事館樓下的職員都能聽到。
俄羅斯克里米亞港口城市刻赤一間理工學院昨(17)日發生校園槍擊慘案,造成18人死亡,70人受傷,傷者大多是學生。當局認定,兇徒是校內一名18歲的男學生,在施襲後吞槍自盡。俄羅斯調查委員會一度表示,此案是恐怖攻擊,後來才改稱是大規模校園謀殺。槍擊前,兇徒先在學校餐廳引爆裝滿金屬碎片的爆裂物,隨後持槍沿大樓走廊隨意掃射。俄羅斯總統普京說,調查人員正調查襲擊者的動機。 (互聯網圖片)
供奉了甲級戰犯的日本靖國神社昨(17)日起一連四天舉行秋祭儀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僅供奉祭品,而未前往參拜。外界預料,安倍將於下周四(25 日)訪華,此舉應是顧及中國反應,有意改善中日關係,決定不參拜。除了安倍,本月初改組的日本內閣,暫時沒有新閣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 與此同時,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北京政府有意放寬從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 持續對日本實施的食品進口限制。若安倍訪華時能達成協議,有助改善中日兩國的關係。 (法新社圖片)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周日(14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受封的七人之中,包括天主教二十世紀最多爭議的兩名人物,分別是為弱勢民眾發聲、遇刺身亡的薩爾瓦多大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以及在教廷最混亂時期掌舵、大刀闊斧改革教會的已故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其中羅梅洛的封聖長期遭到保守天主教徒及薩爾瓦多右翼勢力反對,直到出身拉丁美洲的方濟各就任後,才讓羅梅洛獲冊封為聖人。
在本周日(14日)舉行的德國最重要地方選舉——巴伐利亞州議會選舉中,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該州的保守姊妹黨「基社盟」,遭受數十年來罕見失利。 據德國ZDF電視台所做的票站調查,自1960年代以來,在當地一黨獨大的「基社盟」,雖然保住第一大黨地位,但得票率僅約36.2%,較2013年上屆選舉大跌11.5個百分點,痛失絕對多數票地位。而中間偏左的環境保護主義政黨「綠黨」,躍升至創紀錄的 18.1%,仍為該州第二大黨;至於在2015年冒起、反移民的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得票率有11%,首度成功躋身州議會,成為本次選舉的大贏家。 「基社盟」向右轉致選票流失美國彭博新聞社指出,今夏一連串邊緣政策危機後,默克爾的聯合政府就已搖搖欲墜,如今各方都將「基社盟」在巴伐利亞的失利,歸咎於中央政府內的分崩離析,而聯合政府茶壺內風暴核心者,正是「基社盟」主席兼內政部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他嚴辭批評默克爾的移民政策,似乎有意把「基社盟」向右調整,試圖擠壓「另類選擇黨」的生存空間,卻令不少支持者的選票流向主張接納難民的「綠黨」。 「基社盟」拒與「綠黨」組閣澤霍費爾表示會承擔責任,但未表明會否辭任主席一職。至於慕尼黑《水星報》早前稱,「基社盟」考慮尋求跟「綠黨」聯合執政。澤霍費爾強調,「綠黨」的執政理念「與我們仍相距遙遠」,將考慮與其他黨派聯合組閣的可能性。 而默克爾接下來的挑戰,是本月28日同為經濟大洲的黑森州選舉,民調顯示,「基民盟」在當地得票率會跌至1960年代以來新低。屆時「基民盟」和「社民黨」能否保持住第一、第二大黨地位,將成為觀察德國政治走勢的又一重要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