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不等人

治水工程宜快馬加鞭
02/08/2016
10409
收藏
分享
治水工程宜快馬加鞭
治水工程宜快馬加鞭

今年首個正面影響本澳的強颱風「妮妲」,勢必帶來連場狂風大雨,作為「城市良心」的排水系統難免又一次迎來嚴峻考驗。

由於本澳內港地勢低窪,水浸問題已困擾居民多年,雖然施政方針幾乎年年都提到內港治水,而且當局亦已採取多項短期措施應對,但假如再遇到2014 年颱風「海鷗」襲澳時「八號風球」高懸的特殊情況,面對滔滔不絕的雨水及倒灌氾濫的海水,所有短期措施都會突然間顯得勢單力薄,內港商戶守在店鋪門口往外潑水自救、滿街私家車電單車「死火」跪低、市民「划艇」作樂的情景就有可能再次上演。

特區政府其實早已清楚,儘管近年當局以臨時加高堤圍等臨時措施緩解水浸情況,但最多能應對十年一遇的風暴潮,長遠解決本澳水患問題涉及整體河道治理和水文環境,始終透過區域合作處理有必要性及更具成效。

為此,土地工務運輸局去年就社會提出的興建擋潮閘方案,委託內地科研機構開展可行性研究。根據初步研究方案,媽閣與灣仔之間的水道較具備興建擋潮閘的條件,為了不影響內港航道正常運作,研究建議擋潮閘的功能除防風暴潮和防洪排澇之外,還須兼顧航運和景觀等要求。擋潮閘工程規模以防禦200 年一遇風暴潮的標準建設,內港航道可維持1,000 噸船舶通行力。

可是方案自去年12月在澳門舉行的「珠澳城市規劃與跨境交通研究工作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提出,以及會議雙方認同方案的構思具有技術可行性後,現今半年過去,優化方案仍未出爐,擋潮閘何時開工更沒有時間表。

的確,正如當局所指,擋潮閘除工程建設本身外,還需顧及周邊一河兩岸城市景觀,在旅遊觀光方面一併研究,共同優化河岸整治工作,澳門當局與內地科研機構雙方仍要邀請專家學者進一步調研和論證。普通市民作為行外人自然希望有城規專家作全面、系統、長遠的規劃,令擋潮閘工程既實用又符合本澳未來的發展需要,但颱風不等人,區域合作治水工程不早日落實,水浸隱患時刻都有爆發的可能。

有關注本澳治水政策多年的立法會議員指出,本澳水浸的根源在於城市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作為以民為本的政府,面對一次次的水浸場景,應該要認真吸取教訓,對於傳統水浸黑點,應該下決心迅速治理,與其事後修修補補,不如盡早開展完善地下排水渠網、興建防洪排澇的擋潮閘等配套工程,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生活環境。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