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網老舊非法排污導致變「水城」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23/06/2021
25137
收藏
分享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政府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張永春明白進行整改工程期間可能會影響市民出行,直言市民可能需要於工程期間忍受一段時間。(資料圖片)

張永春表示,工務部門已落實內港南箱涵渠和泵站興建工作,以及與林茂北灣增設雨水泵站。(梁啟迪攝)

暴雨天氣往往造成本澳多區嚴重水浸。政府表示,本澳地勢低窪,先天條件不足, 而地勢低的舊區渠網老舊, 有關因素都大大削弱了城市渠網的整體排澇能力,將會相應作出短中長期應對措施。而非法排污問題,以及住戶、 商舖非法更改渠道的接駁,同樣影響渠道排澇能力,導致水浸情況加劇。去年全年 於渠網清出污物約1,446噸,2021年首五月清出污物已達1,681噸。【 本報記者梁啟迪報道 】

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昨(22)日跟進在暴雨及風暴後基建的排水效能,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及一眾政府代表出席會議。為應對本澳地勢低窪的先天條件不足,以及地勢低的舊區渠網老舊, 政府將會相應作出短中長期應對措施。

短中長期措施改善水浸

短期措施方面,政府將會循專項法的方向,檢討現行法律法規,打擊非法排污,以及投放資源,利用科技強化監管力度。同時將會持續恆常化巡查及清理全澳下水道。此外,透過外判渠務工作,緩解前線人員老化及退休潮等人力資源壓力。中期措施則包括建造筷子基雨水泵站、重整提督馬路與雅廉訪交界下水道等。

在長期措施方面,政府建議對全澳渠網進行檢視、規劃,劃定不同集水區的集水範圍,規範片區內的下水道系統走向、管徑尺寸,雨水井數量、泵站等,形成一套互相配合的排澇系統。此外,政府又建議對渠網工程項目開展整體技術分析和評估工作,當中下水道工程涉及開挖路面,期間將影響市民交通出 行,必須獲得社會共識和市民的諒解及支持。委員會認為,政府必須將有關工程的資料放於網站上讓市民參閱。

內港南林茂泵站有望明年招標

張永春表示,工務部門已落實內港南箱涵渠和泵站興建工作,以及與林茂北灣增設雨水泵站。他表示,政府會於今年做好有關規劃,希望於下年展開招標工作。他指出,現時本澳水浸往往是因為整體渠網老舊導致承載力不足,難以承受強降雨量。為解決有關問題,政府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在海旁低窪地區, 內港北、內港南和林茂塘等地區增建及改建雨水箱涵渠和泵站。

除了渠網老化問題外,張永春亦道出非法排污降低了渠網排水能力。政府會透過加強執法和宣傳做好有關工作。同時,政府將會針對非法排污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提升相應處罰及加快程序。但他稱,只是加強疏導街渠工作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是加強城市基礎建設,今屆政府會下定決心開展有關工程。

他又稱,明白進行整改工程期間可能會影響市民出行,政府亦可能「會畀市民鬧」,但若果一直拖延, 百年一遇等極端天氣愈來愈多,水浸問題只會不斷重 複,所以市民可能需要於工程期間忍受一段時間。

內港北泵站評估起緩解作用

張永春表示,6月1日水浸後,對內港北泵站事後評估,對該區的集水區的水浸情況,起到相當大的緩解作用。惟他強調,只是緩解了該集水區的水浸情況,其他地方的覆蓋面並不大,加上某些地方的降雨量較多,現有的渠網亦數量不足,雨水透過渠網未能完全疏導至箱涵渠或泵站。但增設有關基建,可令傳統水浸地方減少水浸高度,以及縮短水浸時間和加快去水速度。

據資料顯示,本澳下水道全長約486公里,有逾4萬多個渠井及71座市政泵站等公共排水設施, 均由市政署負責維護及清理。全澳近七成半下水道已實現清污分流。而舊式合流渠主要分布在新橋區、內港區、下環區、美副將大馬路、祐漢舊區等。

6月1日水浸後,當局對內港北泵站做事後評估,認為泵站對該區的集水區的水浸情況,起到相當大的緩解作用。(《力報》攝影組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