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上升

社工籲多關心聆聽身邊人
25/03/2022
56381
收藏
分享
社工籲多關心聆聽身邊人

【本報記者鄧穎莊、梁佩茵】據資料顯示,去(2021)年本澳共有60宗自殺死亡個案,較2019年的67宗自殺死亡個案有減少,其中35歲至44歲這個年齡層自殺死亡個案最多;企圖自殺方面,去年共有186人企圖自殺,其中15至24歲企圖自殺的人數最多,有63人,這個數字在2019年只有24人,說明青少年企圖自殺的問題近兩年更為嚴重。

註冊社工吳超偉指出,疫情後本澳自殺或企圖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可能因疫情期間大眾的心理素質、生活壓力、工作環境等都有所變化而導致自殺或企圖自殺的個案變多。

凌晨時分較為脆弱

吳超偉稱,近期經媒體報道的自殺個案大多都選擇於凌晨時分自我了結,站在專業角度看,因為凌晨時分是人較脆弱的時候,所以有輕生傾向的人士較多選擇凌晨時分,令社工群體感到十分擔憂。他又呼籲大眾多關心身邊人,有情緒煩惱時,應尋求朋友或社服機構支援,社會上亦應構建堅固的社區保護網,以支撐有輕生傾向的群體。

明愛「生命熱線」服務主任吳麗英稱,當身邊人有自殺念頭時,其實會有信號,如在社交平台透露了結生命的想法、對世界很絕望、交代身後事等,近年各社會服務機構都開始向大眾灌輸關心身邊人的意識,以及如何識別身邊的人是否有情緒問題,並教育大眾身邊人有自殺信號時該如何處理。她又稱,不妨多聆聽身邊人的想法,不要急著否定、批評對方想要結束生命的想法,而是先聆聽對方講述自己的想法,如為何絕望、為何想要自殺等,當有人願意聆聽企圖自殺者的想法時,可能可以幫他減輕內心的痛苦。

經濟變化或令家庭負面情緒增加

近年企圖自殺的青少年數字有所上升,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指,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經濟環境有所變化,家長工作不穩定可能令家庭產生負面情緒,家人相處時間增加,可能引來糾紛,導致家暴發生,青少年感受到家庭中的負面情緒,沒有合適的渠道宣洩,就可能會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另外,疫情下面授時間減少,老師或駐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減少,令輔導員及老師難以輔導、開解學生,並且多項活動因疫情停辦,學生宣洩情緒的渠道減少。再加上現在青少年多從網絡上獲取訊息,有時可能會獲得一些不良訊息,此時沒有人引導的話青少年可能容易產生負面想法。

王國英又指,近兩年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的學生年齡有下降趨勢,以前較多為中學生,但現在小學生亦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而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不可能熟視無睹,一旦發現相關個案,會即時啟動應急機制,將相關學生轉介至教青局,另外,停課期間,老師會與學生保持聯繫,時刻關注學生情緒,令學生感受到關心,降低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他又指,學校對駐校輔導員的要求為不要等個案主動尋求協助,而是輔導員主動與學生交流,並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觀察等,發現潛在個案並主動關心,教青局及社工局亦應為駐校輔導員增加更多溝通、觀察技巧等的培訓。

「自殺是很複雜、非單一原因造成的事件,不一定是疫情影響,可能有很多原因。」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秘書長兼輔導員古慶祥直言,目前社會上對精神疾患大多持有負面印象,令青少年不願求助或不願讓他人知悉自己的心理狀態。

古慶祥稱:「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從來不是學校或社服機構可以單一方面處理。」所以家人的陪伴有時候比社服機構等更為重要,他期望大眾可以抱有同理心關懷身邊人,當身邊人有情緒或心理問題時,可以減少責罵,多一點關心、聆聽,此為預防自殺重要的一步。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秘書長兼輔導員古慶祥期望大眾可以抱有同理心關懷身邊人。(資料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