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抑鬱者剖白經歷

輕生念頭 如何解救?
25/03/2022
50713
收藏
分享

近年試圖自殺個案有增多趨勢,社會需要更加關心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東方IC圖片)

澳門明愛生命熱線輔導員陳潔萍。(張庚睿攝)

婦聯為協助政府強化預防心理及情緒問題,開辦心理治療中心,向居民提供心理治療與輔導服務,促進居民身心健康。(梁佩茵攝)

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幹事黃秋雲。(梁佩茵攝)

「這一兩年我自殺過三次,有跳樓、食藥同鎅手。」曾自殺三次的Zoe說第一次選擇在大學跳樓,當時連遺書都寫好,社交媒體上也有出貼文暗示要離開這個世界,在跳下去的前一刻有一個很壯的女生經過,把她抱回來,不讓她做傻事並大叫求救,才把她的命撿回來。【本報記者鄧穎莊、梁佩茵報道】

抑鬱症聽得多,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就完全不同。Zoe指當時已有一段時間抑鬱,也沒有求助或接受心理輔導,初次向家人傾訴時感到不被接受和愕然,因為家人認為已給予了她很好的生活條件,不理解為甚麼會發生在自己女兒身上。

每一天的工作循環,忙碌後的失落和空虛感,獨自在家時,就會有很多負面想法出現,種種的因素促成了之後的不好的念頭。

陪伴和接受 比甚麼都重要

「想自殺從來都沒有觸發點或導火線的。」她說,無論是否因為抑鬱症病發,想死的念頭一直都存在,腦海深處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世界,加上大學的人際關係、學業壓力,以及社會氣氛,令自己感到厭倦,但向別人伸手去「求救」已可幫助到自己暫時掙脫困局。

「我有一個朋友,她會用自己的方法,就是會陪著我,甚麼都不說,等我想說的時候再說。」比起加油、努力等打氣說話,問候、關心來得更重要。

Zoe說,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陪伴和接受,而不是道德綁架他們,意圖把他們「改邪歸正」,一句萬能的「你已經做得很好,我會在你身邊陪著你。」至少讓她覺得世界是有些少溫暖的。她亦指,抑鬱症從來不是一個怪病,飽受這個困擾的人很多,只要願意透露一點點訊息給身邊的人,就已是求救的信號。

留意身邊人發出的信號

澳門明愛生命熱線輔導員陳潔萍稱,她所接觸的個案小至十多歲,大至60多歲都有,2020年有約10,000宗求助個案。2021年增至約有12,000宗,有輕生念頭的有294宗。她提到,想要自殺的人其實輕生念頭存在已久,基本上會有跡可尋。或許最明顯的就是人的狀態和反應與以往不同,例如以往都是比較活潑開朗,突然變得比較沉默和低落;積極地要完成所有事情,包括一直未有完成、未有下定決心去做的事;突然送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人等等,都是一個特別訊息。

作為身邊的人要如何作出適當的開解?陳潔萍稱相比起「加油、鼓勵、無問題、一定要支持住」等被慣用鼓勵的字句,陪伴聆聽往往是更加有用。其實就是保持陪伴的心態,願意去聽他講,讓他知道有情緒並不緊要,總會有對象可以陪伴發洩和面對。事實上不少受情緒困擾的人,他們會認為「我已經好努力咁支持住,但你仲叫我要努力,係咪即係我仲唔夠努力?」,甚至會質疑自己還不夠好的想法,加重負面情緒。

青少年易受影響 報道須謹慎

現今社會網上資訊渠道多,對於自殺報道也很容易接觸到,尤其是一些比較不尋常、特殊的自殺新聞,會更加容易惹人注目,一不留神可引致「維特效應」(即自殺模仿,定義為參照知名的自殺方式或特定人物的自殺方式所進行的自殺行為)。世衛對媒體曝光自殺案有相關指引,包括不要將自殺予以光榮化或煽情化等。

過多的自殺報道事實上會渲染整個社會氣氛,尤其是年輕一輩易受影響。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幹事黃秋雲認為,現今部分青少年不太掌握生死的概念,過多詳細的報道會令他們模仿,以傷害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更多的防治工作讓青少年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或心理狀況。當學生有問題時如果及時得到家長適當的回應,有被得到認同或支援的感覺,對於處理情緒有很大的幫助,可減低自殘或自殺的念頭。

情緒受困擾,可致電社會工作局24小時輔導熱線2826 1126或澳門明愛「生命熱線 」2852 5222 求助。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