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科學決策

加速能力建設
12/12/2022
46905
收藏
分享
加速能力建設

內地落地實施「新十條」,開啟與病毒共存的時代,雖然大規模核酸檢測已經取消,但預料短期內感染人數將會成井噴式發展,這方面或許不一定體現在統計數字上,卻會在醫療體系層面一一浮現。醫療體系能否承受短期暴增的醫療需求,將是關鍵中的關鍵。

對於近期內地疫情的發展,《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罕見在微博直言北京當局公布的染疫人數已經失真,許多當地人認為實際染疫人數恐怕是官方公布數字的十倍。官方統計為何失真,究其原因當然是因為大規模核酸檢測已經取消,有關部門仍未有其他手段對染疫規模進行估計。然而對染疫規模進行估算仍然相當重要,否則根本無法確保醫療系統穩定。

不少內地傳媒報道,多地出現買不到退燒藥和試劑盒的情況,北京的多家發熱門診也人滿為患。身體不適的民眾大規模群聚,交叉感染風險極高,加上有醫生護士也傳出染疫,對醫療系統的衝擊相當令人擔憂。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內地與本澳經常將清零以外的措施都稱作「躺平」,似乎只有封城封區、全員核酸,才算是有所作為。但事實上許多歐美國家甚至中國的香港、台灣,自始至終都從未做過一次全員核酸,卻仍然能掌握每日的染疫數字與病況,能夠對醫療系統的壓力作出預判,許多地方從去年開始就在加強個人的防護能力,提升新冠治療藥物的可取得性,形成一套掌握病毒社會面傳播的手段。

雖然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已推出多項指引及措施,給予突然面對病毒的民眾一些幫助,但在過去近三年時間以來,實際上卻錯失了增加社會面能力建設的時機。在科學問題也必須政治正確的環境中,社會及科學界的不同意見被貶成「躺平」,久而久之科學界也只能養成言必稱是的氛圍,令有價值的意見無法進入輿論場,難以形成政府與專家相互尊重的科學治理體系。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面對疫情防控的新形勢、新任務,當前更重要的是加強社會面對抗病毒的能力建設,積極配合政府推出的多項措施,防範醫療資源擠兌、避免造成新冠恐慌,讓疫情新階段平穩過渡。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