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分醫療,七分護理”,護理人員在守護廣大居民健康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現時本澳護士人數已達3,107名,佔醫療人員總數約四成,每千人口護士比例已達4.4。為應對未來超老齡化社會及落實《健康澳門藍圖》中,醫療資源下沉社區等各項部署,政府早前亦指出該比例需提升至5.5 至6。
然而,現時就職於醫院及政府的衛生護理場所的護士數量佔比較大,其他在私營診所、安老院、藥房等機構的護士人數僅760人,只佔護士總數二成六,在政府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社區的過程中,社區護理團隊數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過去有不少機構及社區護理人員反映,當前公營與非牟利醫療機構人員、其他社區醫療人員的制度及薪酬待遇存在差距,加上社區醫療與醫院臨床工作在職業生涯發展上存在差異,部分院舍、康復等社區機構面臨“留人難”的困境,這將對未來政府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社區造成阻礙。
本人建議政府應通過擴大社服機構財政支持,增加對社區安老、復康院舍、慢性病管理及家居外展照顧等社區醫療人員資助及服務名額,並藉此縮窄公私營及非牟利機構人員間薪酬福利差距;研究為全澳護士訂定統一的護理職程制度或提供標準化方案,明確薪酬指標或以津貼方式,以及強化護理專業培訓等,以適應未來醫療資源下沉社區及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藉此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發展、專科進修與晉升前景。
另外,也需加大投入強化科技及人工智能在臨床、社區護理等不同公私及非牟利醫療場景中的應用,一方面提升護理工作效率與質量,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亦能讓醫療服務使用者得到更高效及便捷的服務。
直選立法議員、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 黃潔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