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特區政府持續積極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落實「1+4」產業策略,並致力打造「體育之城」、「演藝之都」等品牌。然而,這些多元產業的發展均需要土地資源的支持,土地資源是澳門實現長遠發展的戰略基礎。當前,澳門正面臨著土地資源有限與社會需求不斷增加的雙重挑戰,如何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各類產業用地,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係到當下經濟轉型的成效,更將深刻影響澳門未來的發展格局。
澳門政府近年收回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更有一些未進行規劃的填海地有待利用。有意見指出,政府應儘快將這些土地儲備納入澳門的整體城市規劃,並推出具體的規劃時間表並加以落實,以確保土地資源能高效配合經濟多元發展。同時,政府應針對「1+4」產業的特性,做出合理佈局,將寶貴的土地資源合理分配,預留特定區域發展體育設施、演藝場館及其它多元產業用地等。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土地儲備做出規劃:首先,對於一些鄰近民生區的土地儲備,在未確定永久用途之前,可配合城市發展及公共利益需求,規劃做臨時用途,用於建設公共設施服務設施、公共基礎設施、公共休閑設施等,實現澳門及公共利益最大化。比如,可將上述回收地改造為24小時自由波地、大眾公園等休閒運動場所,亦可作為露天停車場。更有意見指出,一些有條件的土地儲備可改造為臨時夜市,以進一步豐富澳門旅遊元素。
第二,對於黃金地段的大幅回收地,例如狗場、馬場等,可考慮發展為文旅會展綜合體。結合澳門"演藝之都"定位,可規劃建設包含演藝場館、文創市集、會展中心的多功能綜合體。打造24小時文化地標,既滿足居民需求,又能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在開發的同時,亦要兼顧民生需求,保留部分公共空間,適當規劃社區設施、綠地休閑等公共功能,實現產業、城市融合發展。
第三,對於填海地,應充分考慮產業發展長遠需求,做好產業區域合理佈局,劃定明確的產業功能分區。比如A區重點佈局現代金融服務業,B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C區打造科技研發基地,D區培育大健康產業等,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並在規劃過程中建立定期評估機制,確保規劃能夠與時俱進地調整優化。
直選立法會議員 鄭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