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掀起低空經濟發展熱潮,中山正以老牌製造業城市的產業底蘊和區位優勢,全力切入這一新興賽道。近期,中山在產業鏈建設、應用場景推動和區域協作方面頻頻出招,逐步形成「研發+製造+應用」的產業生態,與深圳、廣州、珠海三大低空經濟核心城市共構灣區新格局。
儘管低空經濟屬於新興產業,中山卻已快速切入並完成初步布局。作為代表企業,御風未來在中山市坦洲鎮投建佔地40畝的研發生產基地,聚焦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整機研發、試飛與量產。該公司已完成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成為國內低空經濟領域的矚目新星。未來,該基地還將引入上下游企業,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
其他鎮街也同步發力:阜沙鎮今年5月成功獲批省級航空飛行營地,正申報國家級資質,並啟動低空經濟產業基地建設;板芙鎮的國際無人機智能製造基地則計劃打造涵蓋產學研展全鏈條的生態智造園區。
2024年7月,中山正式出台《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提出至2027年聚集300家相關企業,實現產值破百億元,形成特色鮮明的低空智造產業體系。
搶佔應用場景主陣地
地處大灣區幾何中心的中山,因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車而進一步打通與深圳、廣州、珠海的交通聯繫,極大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這一變化也為中山低空經濟項目創造了更多應用場景與合作空間。
2024年4月,深圳與中山之間開通首條跨海低空物流航線,平均每日飛行240公里,承載45票貨物,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同月,深中兩地企業聯合成立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推動技術與場景雙向融合。
近期,中山翠亨新區與深圳東部通航簽署協議,啟動「深圳大中華機場—中山客運港機場」直升機航線,雙城低空通勤時間壓縮至18分鐘,開啟「十分鐘低空通勤圈」時代。
此外,坦洲鎮依託與珠海交界的地理優勢,吸引商業飛行應用落地。當地中業百貨已入駐無人機配送平台「風雲快送」,半年內已在多個工業區、商圈、公園設置起飛平台,形成低空物流的密集應用網絡。
三極布局漸成 形成低空經濟體系
中山的低空經濟發展並非全面鋪開,而是針對不同區位與產業特性,形成「製造極—應用極—試飛極」三大戰略支點:
首先是製造極,由坦洲、板芙、小欖三鎮構成,分別承載御風未來、無人機智造基地與其他製造平台,聚焦低空設備製造與配套產業集群建設。其次是應用極:翠亨新區結合深中通道與珠江口戰略位置,成為低空物流、商業航線、文旅飛行等應用場景的首選地點。第三是試飛極:阜沙鎮以獲批航空飛行營地為基礎,提供試飛、測試與驗證場地,是支撐中山技術落地與產品迭代的關鍵空間。
三極分布於中山東部、北部與南部,不僅實現了功能互補,也為未來全市低空產業向外擴散提供了基礎。
小題三
場景驅動是中山突圍關鍵
儘管與深、廣、珠三大核心城市相比,中山在研發實力與龍頭企業上仍存差距,但隨著與深圳互動頻繁、場景落地加速,正逐步擁有屬於自己的突破路徑。未來中山能否在這場「低空經濟卡位戰」中佔據一席之地,關鍵將在於如何用好交通優勢、工業基底與政策扶持,打造更多可複製、可擴展的應用場景,並吸引更多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實際服務。
隨著低空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中山正穩步走出一條差異化、應用驅動型的發展路徑,在灣區「低空競技場」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