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港澳中小學聯手

推大灣區AI協同培養教育 
14/07/2025
5337
收藏
分享
推大灣區AI協同培養教育 

7月12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交流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維港青藤中學舉行,來自內地與港澳的49所中小學首次聯合發起AI協同培養倡議,標誌大灣區AI人才培養從高校、企業主導,正式延伸至基礎教育階段,朝「小初高一體化」邁出關鍵一步。

本次活動以「智匯灣區・科創未來」為主題,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教育局指導,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辦,暨南大學、霍英東集團、維港教育集團、灣區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協辦,吸引逾400位來自三地政府部門、科創企業、科研機構及中小學代表參與,共同探討AI人才培養的政策推動、產業需求與教育模式創新。

人工智能正成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教育部今年發佈的《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明確支持AI助力教育改革。大灣區各地在AI教育領域也已展開先行探索:廣州1519所義務教育學校已開設AI通識課,覆蓋逾200萬學生;香港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近期首屆「香港數字教育周」成功舉辦;澳門培正中學則自2019年起,將AI教育深度融入STEAM課程,培養50多位具備AI教學能力的教師。

此次交流活動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內地與港澳49所代表性中小學共同簽署《AI科創人才協同培養倡議》。倡議從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師資共訓、項目共研等五方面提出合作方向,明確建立常態化機制,推動三地教育資源互補、優勢疊加。這也是首次以中小學為主體發起的AI人才協同培養倡議,被視為具突破性意義的制度創新。

AI人才培養疊加效應

廣州市南沙區維港青藤中學校長趙均寧形容:「一小時車程內,粵港澳三地必有AI最佳鏈接點。」他認為,珠三角的產業基礎、港澳的國際平台與內地的科研實力結合,有望在AI人才培養上產生幾何級的疊加效應。

但協同發展仍面臨挑戰。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大學校董鄧飛指出,儘管許多學校已建立「姊妹校」關係,三地師資在數字教育的聯動仍不足。他提醒:「教學生AI與用AI教學生不是一回事。開發AI工具的企業常難理解教學現場需求,造成供需脫節。」他建議,應在政府主導下推動教學數據脫敏處理,建立共用算法模型及AI教學平台,供三地教師憑帳號取用。

為縮小教育資源差異,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提出「三個融合」策略,包括產教融合、智教融合與五育融合,強調AI應服務於「育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他表示,廣州將持續以AI技術推動教育多維升級,打造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示範樣板。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張澤松則指出,未來香港四所大學可作為橋頭堡,與內地高校如暨南大學合作,攜手推動中國特色的高教與K12教育走向國際。他認為,大灣區有潛力為全球AI教育模式創新提供「灣區樣本」,實現從人才培養到教育輸出的雙輪驅動。

隨著大灣區教育協同政策進一步深化、資源流動加快,此次由中小學主導的協同培養倡議不僅填補了基礎教育AI人才發展的空白,更為三地智慧教育合作奠定制度基礎,有望成為教育數字化和人才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